打擊破壞生態行為,構建保護生態長效機制,大力推進生態修復
陵水:守住生態底線做足綠色文章
“蝦塘填埋,種上樹林,我們的環境變美了。前幾天政府又投了很多貝類種苗,以后我們的生活會更好!”新村、黎安潟湖周邊居民林芳海說。近日,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黎安潟湖近海岸線260畝魚塘、蝦塘完成回填,并種下約8000株紅樹苗,隨后又投放2100萬粒貝類種苗,當地居民紛紛為此豎起大拇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的“珍珠海岸”,富饒的陵水河,如“綠肺”般的吊羅山,獨一無二的兩大潟湖……陵水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近年來,該縣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當成重要的政治任務,牢牢守住生態底線,筑牢發展根基。
“生態是陵水的生命線,我們以最嚴格的態度和舉措,確保陵水生態只能變好,不能變差。”陵水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零容忍”打擊破壞生態行為
陵水新村、黎安潟湖周邊居民養殖魚蝦排放污水,導致附近海域海水質量下降。8月,政府對其海岸線260畝魚塘、蝦塘進行回填。一家存在環保問題的建材廠被要求停業整改后擅自恢復生產,相關鄉鎮巡查員因未能及時反饋情況被查處……對于這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陵水展現出“零容忍”的決心。
今年8月,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進駐海南,陵水高度重視交辦案件整改落實工作,做到立行立改、邊督邊改,扎實有力地推進交辦案件整改落實。截至9月10日晚,陵水共收到督察組交辦件91件,按初步認定標準已辦結80件,責令整改單位98家,立案查處11家,罰款108萬元,立案偵查1人,刑事拘留1人,問責24人,有效形成了打擊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的壓倒性態勢。
此前,陵水一個給樹“讓路”的工程令人稱道。在建的陵水吊羅山旅游公路項目,為保護熱帶雨林生態,曾3次修改設計方案。“按照傳統的設計要求,拱橋需要拆除。但是橋周圍有20多棵數百年的大樹。建設新橋就必須挖掉大樹。為了留下這些大樹,我們放棄建新橋,改為加固拓寬老橋。”該工程相關負責人稱。
近年,陵水嚴格林地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除嚴禁在紅線范圍內出讓土地使用權和采礦權外,對林地生態保護紅線內已出讓但還沒開發的項目用地采取收回土地使用權、調整置換、調整土地用途等方式退出。陵水牢守林地紅線,共退出土地約4000畝。
完善規劃 構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日前,《陵水黎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行動方案(2017—2020年)》出臺。該方案的實施,為陵水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路徑指引。
劃定生態紅線,提供建設路徑,構建長效機制,近兩年,大至全縣“多規合一”、縣級法規,小至具體項目方案,陵水編制完善、密集出臺了多項涉及生態環境的規劃、制度,形成了嚴密的規劃制度體系。
該縣環保局局長吳定國介紹,在省里劃定的陵水陸域生態保護紅線408.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陵水多劃了15.92平方公里縣級紅線;去年,該縣環保局組織編制陵水環境承載力評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16-2030)、陵水環境功能區劃等11個環境保護規劃,為保護與開發界限。
同時,當地還出臺城鄉環境、內河(湖)、林業及濕地等多項具體方案、規定,形成治理機制。在內河(湖)水污染治理方面,陵水完成陵水河流域等5條全縣主要水體的污染源調查和陵水水環境監測網絡規劃、陵水農村污水處理總體規劃(2016-2020年)編制,制定新村、黎安潟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等5個全縣主要水體流域綜合污水治理方案。
此外,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檳榔加工業污染整治方案等環保方案也密集出爐。完成100個行政村、635個自然村的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實現全縣鄉鎮村莊規劃全覆蓋。
今年,陵水還出臺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編寫好河長制會議制度、河長制信息共享制度、河長制督查制度,并成立巡查組開展巡查監督。
“一系列規劃制度的實施,將為陵水構建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奠定基礎。”陵水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加大力度 積極推進生態修復
“兩湖”(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整治、勤豐小溪出海口污染整治、安馬大排溝整治、金沖河攔河閘景觀工程、溪仔河帶狀公園生態修復……結合環保新理念、新技術,大力推進生態修復,是陵水近兩年推進環保工作的重要特點。
位于椰林鎮的勤豐小溪,屬于省政府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動中要求治理達標的64條黑臭水體之一。今年年中,陵水啟動了該整治項目,通過上游污染源整治,下游入海口將村莊污水接入市政管網,解決源頭污染問題;同時,借鑒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生態無機透水鋪裝路面、挺水植物駁岸、無機透水混凝土生態駁岸等,對勤豐小溪入海口進行修復,使之不僅能涵養生態,而且成為美麗景觀。
生態修復,極大提升了民眾的獲得感。“以前撒網到海里捕魚,收網的時候肯定會摻雜著許多垃圾,現在收網沒垃圾了,捕的魚更多了。”“兩湖”周邊居民林芳海開心地說。
推進更多的退塘還林還濕,“兩湖”在生態修復基礎上打造旅游項目,把吊羅山旅游公路打造成招牌旅游景觀……未來,陵水生態保護和建設將進一步深入。守住綠水青山的“美麗陵水”,將把它們變成金山銀山。
《陵水黎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行動方案(2017—2020年)》日前出臺
十大任務、二十項具體措施,建立生態系統狀況“臺賬”、構建“預警式”管理平臺、建立負面清單……日前出臺的《陵水黎族自治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行動方案(2017—2020年)》,為該縣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路徑指引,吹響了陵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號角。
該方案從制訂環境保護規劃、消除現存環境問題、加強環境監管等十大方面明確了工作任務,提出二十項具體工作措施,將各部門工作職責具體化。
方案明確,要制訂環境保護、生態城鎮、生態產業等相關各類規劃,制訂生態系統紅色名錄,建立生態系統狀況“臺賬”,明確環境空間準入和標準準入條件等。
近年來,我省出臺了若干新的環境相關法規和規章。為銜接新法規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新要求,《行動方案》提出了“清理違法企業環境欠賬”的相關行動措施,把加強對沿海房地產環境監管作為一個重點體現出來。同時為了開拓生態保護資金來源渠道,提出盡快研究制定生態環境良好區域的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方面的規定,為后續的生態環境管理提供資金使用方向和資金來源。
引進系列環保管控和建設新理念是方案的一個亮點。方案明確了全縣生態資源本錢,可為陵水爭取國家、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傾斜,以及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補償打好基礎。
根據方案,陵水將建立“預警式”管理平臺,明確空間準入和標準準入條件,建立負面清單。對此,陵水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提出主動管理、主動干預的系統措施,從長久來看,將是保護成本最小,保護效果最優的選擇。通過發揮負面清單對產業發展和項目準入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可以優化陵水的產業結構,從源頭預防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對生態資源的破壞與環境污染。”
陵水確保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
今年來,陵水黎族自治縣有序推進河長制各項工作,河湖治理行動也明顯加快。
部署河長制工作以來,陵水將該工作納入縣政府議事議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到河流實地調研治理情況,盯著問題抓落實,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今年,陵水印發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完成11個鄉鎮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摸底調查工作,縣政府與鄉鎮及相關部門簽訂《全面推行河長制責任書》,按“屬地管理、守土有責”的原則,明確細化責任分工和目標任務。同時,編寫好河長制會議制度、河長制信息共享制度、河長制督查制度,并已印發到河長制成員單位及各鄉鎮執行。日前,該縣正式公布了第一批河長制名單。
目前,河長制省級公示牌已在陵水河、金聰河、英州河、板來河安裝。截至9月中旬,縣級公示牌大部分已豎立,并標明了河長職責、河湖概況、管護目標、監督電話等內容。
為推進工作,陵水成立河長制巡查組,建立微信工作群及公眾號,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巡查組每月不定期、隨機抽查“河長制”工作,通過微信群跟蹤督查和指導。
當前,陵水河長制正按步驟加快推進,計劃完成河長制配套制度和編制“一河一策”,從細從實建立“一河一檔”,加強部門聯動,確保2017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
?
相關鏈接:
海南陵水吊羅山旅游公路累積投入約4900萬元 或年底通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