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孫楊在蘇州大學進行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其碩士論文對去年里約奧運會自己奪得200米自由泳冠軍進行分析,并在答辯中使用了SWOT分析、反木桶理論等等一系列分析法,震驚網友。甚至有人稱:“這是一個被體育耽誤的學霸”。細品此語,再看此景,不禁引人深思:體育生與大學霸,難道就真的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了孫楊,體育界大學霸還有南京師大博士生、中國女排悍將惠若琪,暨大碩士“飛人”蘇炳添,“跳高吳彥祖”清華的王宇等,可謂不勝枚舉。可以肯定的是,體育才能與學術才能本身是人類固有的不盡相同的兩項機能,前者側重自然機體本身,后者側重思維運轉與實踐創新。如果將其混為一談,甚至將兩者視為此消彼長的矛盾,則難免出現對體育人才的偏見。
同時,孫楊、惠若琪等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以自身或所在專業領域作為對象,已經探索出融合體育與科研的可行之路。一方面,這種研究脫離了一般科研與對象的距離,在毫無隔閡的情況下進行的探究,資料真實可靠而又全面豐富;另一方面,體育學作為一種科學,并不能因為群眾性體育健身事業的開展而降低其學術地位和研究價值。相反,體育科學應該以眾多運動、賽事的領軍人物作切入點,挖掘出每一個項目的發展方向和完善路徑,矯正體育科學的較低定位。而在此語境下,體育界人才從自己著手,就與體育科學的發展一拍即合。
可見,實際上,體育生與大學霸并不矛盾,甚至是一榮俱榮的發展共同體,而矛盾的,是我們對體育生乃至對體育在教育領域地位產生的偏見。
長期以來,體育生被一些人作為“成績差”“素質低”的代名詞。在唯分數論的背景內,體育生的特殊招生政策和院校設置,也讓體育生無形中成為學生中的獨特分子,乃至眾矢之的。譬如,“你的數學是體育教師教的?”在當下已經成為調侃某些同學文化課落后的常用語。問題在于,這里的體育老師,即從體育生成長出的人民教師,要不要背這個鍋?體育事業在教育領域,難道就真的如此不堪?
其實,以體育事業為抓手推動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是擴大其他文化教育事業影響力的先導,而二者密切勾連,不能有所偏廢。更重要的是,社會的發展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的跨界發展、多面成長儼然也是當代育人的標準,體育人才能夠在自身領域,甚至其他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與其個人不懈努力息息相關。一味將體育當作其成才障礙,以偏見看待體育生的學霸成長之路,豈非有失偏頗?
因此,正如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所言,“不懂得體育的人,不宜當校長”。體育在學校教育、社會觀念上的地位需要調整,對體育生的無情指摘需要停止,而這種改變的達成,必須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形成合力。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將體育課不得讓位于“應試教育”,必須與普通文化課程等量齊觀確立為教學宗旨?又如,是不是可以將體育生的科研項目作為國家科學事業發展的一個獨立方向,在經費、物資、教學上給予大力支持,促進體育科學突破滯后的藩籬?
如此探索,皆是著力破除社會偏見,重塑體育生、體育事業在社會教育和社會觀念的地位和價值,讓體育成為健全人格的標志,成為社會選拔人才的普適觀念之一。畢竟,我們不需要紙上談兵的“學霸”,而需要德才兼備、敢于實踐、多向發展的真人才。
文/劉浩田(華中師范大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