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寧10月21日電 題:長江源生態移民異地搬遷的“致富路”
作者 孫睿 李莎莎
從格爾木市區沿109國道向南驅車幾公里,駛入長江源村,藏家特色的村口建筑映入眼簾,紅色的屋頂、白色的院墻與秋風染黃的楊樹葉相互映襯著……13年來,長江源村村民從世代在唐古拉山地區放牧的牧民變成了“城里人”。
2004年11月,中國官方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并采取退牧還草、生態移民、人工增雨等20余項措施,旨在全面恢復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地處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鎮是三江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該鎮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草場面積4.9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鄉鎮。但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三江源生態惡化明顯,草場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災等現象導致很多牧民的牲畜越來越少。
為了阻止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繼續惡化,長江源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開始陸續搬遷至400公里以外的格爾木市南郊移民定居點,當地政府在這里為他們蓋好了房屋和學校,形成了今日的長江源村。
“如今,通過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長江源村501萬畝草場已實現全部禁牧,由此形成了山上禁牧,保護生態,山下創業,融入城市新生活的‘雙贏’格局。”唐古拉山鎮黨委書記趙守元說。
在長江源村,最顯眼的要數村民鬧布桑周家了。300多平米的小別墅分為上下兩層,一層為藏式風格,70寸的液晶大彩電、五張實木長型條幾,十幾米長的實木沙發……寬敞的客廳足可以辦一個小型舞會;二層,顏色明快的歐式家具,陽光灑在寬敞的陽臺上,十分愜意。
能夠生活在這樣的房子里,是鬧布桑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搬到移民村前,我和父母只能靠放牧生活,年收入不到1000元(人民幣,下同),破舊的帳房,成群的牛羊就是我全部的世界。”鬧布桑周說,如今,除了跑運輸,還在臨村主干道開了一間“臺球室”,每年收入漲到了30萬元左右,沒想到移民后的生活變得這么好。
“沒有搬下來之前,我們住的都是帳篷,沒有什么電器,點的是羊油燈,蓋的是羊皮襖,出門交通都靠馬和牛,孩子上學要走很遠的路,生活條件特別艱苦。”回想起以前在山上的生活,65歲的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黨支部副書記更尕南杰不禁感嘆,當時靠放牧人均年收入還不到2000元,而在2016年,長江源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0943.3元,比搬遷前足足翻了10倍!住在寬敞、明亮的新房里,實現了從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轉變。
近年來,長江源村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格爾木市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先后建起了集貿市場、長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等,使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豐富和優化了村民的購物環境,也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
“我們通過退牧禁牧、生態移民工作,昔日的三江源頭如今變得越發美麗而迷人。牧民搬遷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雙贏’,山上山下處處好風光。”趙守元說。(完)
?
?
相關鏈接:
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成就綜述
武漢長江大橋60周歲正當年 養護作業精益求精
同飲一江水 共圓復興夢——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成就綜述
花甲鐵警保衛武漢長江大橋近20載 步行逾5萬公里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