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屈家嶺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一批漩渦紋彩陶紡輪,其中一類被認為是后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專家稱其可能與中國太極起源有一定關系。
10月20日,記者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屈家嶺工作站見到了此次挖掘出土的漩渦紋彩陶紡輪,只見其外觀呈圓形,中間有小孔,其上可見黑色、紅色的紋飾圖樣。
據屈家嶺聯合考古隊隊員張德偉介紹,漩渦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由具體線條刻畫組成,另一種由具體的物化形象,如魚等形象組成。出土的漩渦紋彩陶紡輪中,有一類紋飾布局與后世的太極陰陽魚圖圖案類似,其以中間的圓心為中點,為彩色對稱圖案。據此,考古學界專家推測其為后世太極陰陽魚圖的原型,可能與中國太極起源有關。
陶器的發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意義。資料顯示,在屈家嶺文化以前,中國制陶歷史已有一萬年左右。
此次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出了一定數量的彩陶殘片,多屬于碗、杯類器物,這些器形及所飾彩繪圖案,體現了較高的工藝水平。考古專家表示,此類器物的出土,也反映出當時的物質生活水平較高。
在現場,整理出的數件磨光黑陶斂口碗、豆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區別于其它陶器,其器形十分規整。“這意味著一次技術的革新,快輪制陶技術使制陶效率更高、工藝更精美,而且能實現批量化生產。”張德偉介紹,考古學家認為,上述器物與祭祀或祭奠活動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第四次考古還發現疑似陶窯遺跡群,此類遺存在江漢平原史前遺址中鮮有發現,距今5000余年。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看到,疑似陶窯群遺跡位于緩坡地帶的中上端,外觀呈“8”字形,呈東西向分布,且有呈拱狀的燒結土連接,其下連通。據介紹,此類選位及結構有利于生火、排煙。
張德偉介紹,下一階段挖掘工作將向南推進,解決滲水問題是后期工作的難點,也是重點。他表示,如在后期挖掘出類似遺跡,將實現對長江中游史前文明認識的新突破,且對研究5000余年前的社會分工、文明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完)
?
相關鏈接:
探秘湖北屈家嶺遺址 距今5000余年或與太極起源有關
亞太地區都城遺址與歷史城市保護研討會鄭州舉行
夏商時期玉器精品匯聚金沙遺址博物館
中方主持的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考古初戰告捷
探秘“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不泯的文明曙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