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和‘碼農’有沒有共同點?他們面對的都是鍵盤,都可以‘敲出’動聽的音符”,上海科普大講壇·東方藝術中心——科學與藝術系列活動之“機器能替代貝多芬嗎?智能音樂的前世與今生”21日在上海舉行,上海紐約大學助理教授夏光宇博士講述智能音樂新進展。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給音樂注入了許多新元素,逐漸改變了人們編寫、表演、制作乃至欣賞音樂的方式。目前,人工智能在音樂應用方面的積極嘗試和突破性進展令人驚嘆。早在10年前,日本開發的虛擬流行歌手“初音未來”引得不少人追捧;2016年谷歌Magenta團隊發明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據簡單的音符編寫出完整豐富的曲子……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演奏音樂?人工智能能否幫人們更好地欣賞、創作及演出音樂?
“機器能替代貝多芬嗎?不能,音樂和圍棋不同,音樂沒有明確目標,但智能聆聽能給我們推薦音樂,機器還能給我們排練做伴奏”,夏光宇在現場說。
夏光宇博士自幼學習笛簫,在赴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機器學習博士學位前,他曾是一名擁有17年經驗的專業笛簫演奏家。興趣與專業的結合讓夏博士對智能音樂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夏博士認為,智能音樂可以看作是計算機與音樂通過機器實現理性與感性的交叉。人與音樂的交互包括聆聽、演奏、創作三部分,對應到智能音樂,便產生了智能音樂的三大用武之地——機器聽覺、智能作曲和自動伴奏。夏博士通過淺顯生動的舉例闡述了這三種技術的工作原理,并展示了他目前研究的進展,包括做了基于排練的伴奏機器人,將伴奏提升到“即興水平”,以及未來希望能作用于人,幫助初學者學習樂器。在現場,夏博士還奉上了精彩的笛簫即興演奏。
據悉,上海科技館攜手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共同舉辦“上海科普大講壇·東方藝術中心——科學與藝術”系列活動。活動共計12期,形式包括科普講座和科學工作坊。科普講座將邀請重量級科學家和藝術家同臺,通過整合科研院院士、高校學者、音樂家、建筑師等各界優質資源,集聚跨領域的專家們,展開不同學科間的對話。科學工作坊將邀請經驗豐富的演員、舞蹈家、燈光師等藝術工作者,通過現場演示,讓觀眾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親身體驗藝術中的科學原理。目前,“科學與藝術”系列活動已舉辦3期,邀請歐陽自遠院士、濮存昕、吳牧野等專家,內容聚焦科學與藝術的碰撞、樂器的發聲原理等,受到觀眾好評。(完)
?
?
相關鏈接:
國內最大機器人產業基地啟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