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共享鄉村振興的紅利
-記者易宗平
薛宅村種桑養蠶的村民正在查看蠶繭。記者 易宗平 攝
今天,明媚的陽光照耀著綠意盎然的桑園,片片桑葉迎風搖曳,發出天籟般的聲響,似乎在演奏美妙的鄉村交響樂。這里是儋州市木棠鎮薛宅村。
桑園、三角梅、綠殼蛋雞,可為村民提供短期收入;龜、蛇養殖,則可提供長期收益。薛宅村多個產業基地正呈遍地開花之勢。
如何發展鄉村經濟?薛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鳳駒一直在思考和摸索。收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會后,薛鳳駒對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他說,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薛宅村共有600多戶、3000多人,其中有202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000多人。“在這樣的人口大村,發展產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因戶制宜,將短期收入與長期收益結合起來。”薛鳳駒說。
近兩年來,在省市多個部門支持下,薛宅村引進種養企業建起了一批產業基地。
今年52歲的村民薛良杰去年初在政府引導支持下,種了8畝三角梅。“今年6月,我賣三角梅賺了2萬多元,這是第一次有這么多錢哩!”薛良杰咧開嘴大笑起來。
嘗到增收甜頭的薛良杰,今年又“盯”上了種桑養蠶這個短期就能見效的產業。
薛鳳駒說,勤勞肯干的薛良杰種植的5畝桑園,第一造蠶繭純利潤就超過1200元,比其他桑蠶農戶單產效益高。因此,薛良杰被推舉為薛宅村18戶種桑養蠶戶合作組組長。
除了短期見效產業,薛宅村還發動一批村民發展長期才能收益的產業,諸如養殖龜、蛇等。
村里剛20歲出頭的小伙子薛慶豐養了200條水律蛇。“現在蛇價不錯,但我舍不得賣,這是種蛇,至少要讓它們繁殖600條。”他有點羞澀地笑道,“多花幾年功夫打基礎,以后可以與其他村民合伙建‘蛇莊’,等我有了大錢,再考慮找一門好親事。”
養了150只金錢龜的村民薛文華說,平時用錢依靠橡膠、南藥及務工收入,這批龜可以養殖幾年,到時候由公司回購,收入會更高。
薛鳳駒透露,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海南薛宅實業有限公司成立運行,流轉了村集體土地200畝,用于發展特色種養業,帶動村里更多農戶依靠產業增收致富。
政策利好為薛宅村帶來更多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木棠鎮黨委書記吳啟養對未來充滿了希冀:計劃投資1000多萬元支持薛宅村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目前已實際投資近500萬元。他表示,該鎮著力于“旅游+農業”,將薛宅村打造成富有北部灣火山巖文化的美麗鄉村,大力發展共享農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從而對全鎮農村發揮帶動和輻射效應,讓群眾共享鄉村振興的紅利。
(海南日報那大10月21日電)
?
相關鏈接:
儋州女子載客“載來”一個兒子 18年來視如己出撫養成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