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興會
熱騰騰的大米飯、剛出鍋的油餅,這是日照市五蓮縣紅泥崖村貧困老人的午飯。紅泥崖村通過打造互助養老模式,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聘用貧困婦女為貧困失能老人提供日常護理、洗衣服、打掃衛生以及做免費的午餐等,讓村里貧困婦女有活干,困難老人有人管。(齊魯網 10月21日)
紅泥崖村養老模式最大的亮點在于,在緊密結合當地農村老人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實現了養老方式的創新。傳統理論為我們構建的養老模型中,主要有社會化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形式。但不論在哪種方式中,農村的孤寡貧困老人都屬于邊緣性群體。也正因此,農村貧困老人的養老問題一直是我國養老事業中的短板。
而今, “貧”、“困”互助的養老模式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與創新:它取長補短,將社會化養老的集約性、社區(村集體)養老的互助性、以及家庭養老的個性化融于一身。在家庭、社區、養老院之外開辟了一方養老的“新天地”。在農村公共養老面臨資金環境等硬件約束條件較多、發展較之于城市養老相對滯后的當下,無疑提供了樣本化的意義。
從實踐角度來看,紅泥崖村這種農村互助養老模式之所以能夠取得積極成效,關鍵源于這種模式深深根植于農村現實,緊密貼合當地農民現實。這個現實就是節約成本與可持續性發展的實際:沒有景觀式漂亮整齊的集中樓舍、也沒有豐富多彩的各色老年活動室,但當地政府從困難老人“飲食、清潔、生活照料”等最實際最迫切的需求入手,聘用當地貧困農村婦女的同時,以“零門檻”讓困難老人享受到養老服務。實現了資源的最佳匹配與效益最大化,將以養老為主題的這一民生文章做實。
同時,資源最優組合亦產生了積極的外部效應:政府以有限的投入,借助于“扶貧項目收益、公益崗位支持、社會愛心捐助”等多種資金籌措模式,在解決貧困婦女生活問題的同時,克服了財政資金有限的短板,以點帶面,促進了當地公益事業多方位全面發展。藉此,社會風氣也為之一新,養老敬老、愛心互助之民風吹遍各個村落,凝聚成了社會的共識。
可見,積極的智慧與創意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公共服務事業中的制約因素與短板。以此為例,相比較傳統養老敬老工作中簡單的送錢、送物,“貧”“困”互助模式無疑在有限投入的條件下,使養老工作步入了系統化、長效化的軌道。這種模式既控制了成本,又使得公共資源收益最大化。因此,當地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在民生投入上越來越追求質量、注重成效的積極態度亦值得點贊。
貧困互助模式,在解決農村養老這一民生短板問題上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在人口步入老齡化、“銀發浪潮”洶涌而來之際,加之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由此導致的人群分化與人口結構越來越復雜,我們的養老事業將會不斷呈現新的問題,涌現出新的需求。而要應對靈活多變的新形勢,需要我們以動態得思維去直面問題。傳統模型固然有其借鑒意義,但更要發揮創意,直面養老需求的根本與核心。
楊凡、趙國徽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