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詩文、唐明勇、鐘順杰在大棚里除草施肥,固定果苗。 楊云 攝
作者 楊云 羅興
大學畢業5年后,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三名農家“學霸”,辭掉高薪“白領”工作返鄉種地,追求高附加值農業的創業樂趣。
這三位生于農家的“學霸”,分別畢業于天津大學(代詩文)、東南大學(唐明勇)、廣州中醫藥大學(鐘順杰)。3人之中,年齡最大的是1987年出生的唐明勇,其余兩人1988年出生。
高中時,三人同班。2008年高考,代詩文以總分629分摘取福泉市高考理科桂冠。唐明勇和鐘順杰都在600分以上,分獲第二名、第五名。
唐明勇、鐘順杰整理試種的農產品。 楊云 攝
大學期間,三人都勤工儉學,并開始創業。
2012年大學畢業后,鐘順杰被保送到廣東省藥檢所,月薪1.6萬元;唐明勇進入江蘇一家商務公司,月薪2萬元;代詩文進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貴州貴陽的一家企業,月薪1萬元左右。
“想做有知識的農民。”代詩文告訴記者。
“對于土地,我有著特別的眷戀。”鐘順杰坦言。
“重返鄉土是對我們所受教育的再次檢驗。”唐明勇說。
“辭職回鄉創業,有自己的初心,也有對國家和時代大勢的堅信。”唐明勇作為創業發起人,談及創業初衷時說,“農村要強,需要更多有文化的年輕一代。”三個年輕人認為:知識改變命運,鄉土充滿生機。
代詩文給果苗做固定。 楊云 攝
“在農村,靠傳統的種植模式徹底改善農民經濟狀況很難。”唐明勇說,他們想在高效農業中探索出一種產業模式,讓農民更快地富裕。
得知老同學有了鄉土創業的想法,代詩文以及鐘順杰積極響應唐明勇,三個年輕人成了“鄉村合伙人”。
返鄉創業,讓三個年輕人臉龐黝黑、身體更結實。與當地普通農民不同的,是他們眼鏡后透著的剛毅眼神和自信。
三個年輕人共同注資注冊成立了農業發展公司,主要培育高附加值農產品。
“親切隨和、勤奮踏實、非常吃得苦。”當地村民周德泉說,“拿筆桿子的人每天跟我們泥腿子一起種地,感覺很特別。”三個年輕人自進村以來,吃住都在周德泉家,周認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比莊稼人還勤奮”。
為了節約成本,三個年輕人自己采購鋼架,搭大棚,除草施肥,能夠自己做的農活,絕不假手他人。
“他們很‘摳門’,把大部分農活都干了。”當地幫工的村民說,“我們很喜歡他們。” 為了節約成本,三個年輕人自己采購鋼架,搭大棚,除草施肥,能夠自己做的農活,絕不假手他人。
唐明勇自己動手搭建大棚。 楊云 攝
記者采訪獲悉,三人的家人對他們返鄉創業不同程度表示不理解,但都默許并給予了不少支持。
“人才難得,精神可嘉,創業示范,意義重大。”三個年輕人的創業,得到福泉市官方及陸坪鎮的肯定及幫助。(完)
?
?
相關鏈接:
貴州畢節脫貧講習所 為農民量身定制致富“菜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