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83歲的王德映從綠映塘村家中出發,趕往約3公里外的花木山林場,看著自己親手種植的樹林蔥蔥郁郁,他又重提老兄弟王小苗的一句話:“人死了,樹還活著。”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云南“陸良八老”31年造林13萬畝 二老已逝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10-25 09:23

      原標題:云南“陸良八老”31年造林13萬畝或建森林公園,二老已逝

      10月17日13時許,云南曲靖市陸良縣龍海鄉,天空中下著毛毛細雨,讓人冷得直打哆嗦。

      83歲的王德映從綠映塘村家中出發,趕往約3公里外的花木山林場,看著自己親手種植的樹林蔥蔥郁郁,他又重提老兄弟王小苗的一句話:“人死了,樹還活著。”

      王德映和王小苗被當地人稱為“陸良八老”,其中,王小苗還被授予“當代愚公”稱號。從1980年起,陸良八男子在王小苗的帶領下,30年來種樹13.6萬畝。“一鋤頭下去,濺出火星子,”王德映回憶起當年的不易時,咧著嘴笑了。

      澎湃新聞此次回訪“陸良八老”發現,他們當中已有兩人去世,余者或行動不便,或交流不暢。當年他們嘔心瀝血打造的林海,一望無際,今年,當地政府正申報省級森林公園。

      每人每天收入兩角錢

      陸良縣位于南盤江上游,珠江源流域,進入龍海鄉境內,蜿蜒盤山的公路兩旁山上,盡是林海。

      在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的記憶中,龍海鄉乃至整個陸良縣,因喀斯特地貌的特性,光禿禿的山體上怪石嶙峋,土質石漠化嚴重,“以前的龍海哪里是這個樣子,高寒氣候冰雹還多,沒有存水的條件水土流失嚴重,山上除了石渣子就光著了。”

    曾經連年干旱的龍海鄉群眾吃水困難。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萬春 圖

      這也正是王德映、王小苗他們當初開荒山造林的動力。1980年3月左右,時任樹搭棚大隊民兵營長的王小苗40歲,經他吆喝相約,王德映、王家壽、王長取、王云方、王開和、王家云、王家德7人加入,八人開始著手造林;彼時,40歲的王小苗年紀最小,年紀最大的王家云當時51歲。

      從左至右分別是:王小苗、王開和、王家壽、王云方、王家云、王長取、王家德、王德映

      史紅祥告訴澎湃新聞,彼時生產隊給他們計工分,起初樹苗成活率不高,也沒有給他們補助。此后一段時間,政府給每畝補助不到5塊錢,每天1個人的收入就1角、2角。

      “上山種樹每天每人能賺2毛錢。”王德映說,實際上剛種下的樹種容易被松鼠、老鼠等吃了,又缺水,種的樹成活率低,“不經林業部門驗收,別說兩毛,一分錢都可能拿不到。”

      到1985年國家提倡人工造林時,有政策扶持,這個數字每畝漲到了10元、15元,每人能收入到7角錢,“他們也積不下錢,還要買種子,”史紅祥說。當時種樹并不能養活全家人,每年5、6、7、8月份,4個月雨季中才能栽種,這樣算來,收入更是寥寥。

      在石頭渣子里種樹的他們,手指和腳后跟開裂,磨出的老繭和血泡已習以為常。王長取的雙手就像干枯的樹枝、所有指甲枯萎,王小苗的腳掌就像是當地喀斯特地貌里的干裂土質,“一鋤頭下去,濺出火星子,”王德映回憶起這段歲月咧著嘴笑了。

      盡管生計艱難,但種樹的日子里,他們與荒山為伴,樹種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王德映回憶,當初,餓了就生火烤幾個洋芋充饑,晚上蓋著棕櫚樹樹皮制成的蓑衣,無論刮風下雨就在山上睡覺,“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

      “山高水高,不如人的腳板高;天大地大,不如人的決心大。”這是當時他們的格言。

      育苗經驗至今管用

      低下的成活率和缺水干旱的土質成了王德映他們當初種樹的絆腳石。

      為此,他們自行琢磨、想辦法,在實踐中總結出了經驗,挑種子、挖窩子、育苗子三步走。

      史紅祥說,八老發明的用營養袋育苗的辦法在當時非常先進,挑選好樹種后,先在營養袋里育苗,然后選擇冬季挖窩子,等5月份雨季來臨再移栽。這樣成活率高達90%以上,樹種不再被老鼠吃了,這個辦法至今管用。

      公開資料顯示,陸良八老中,讀到小學三年級的王家壽是唯一識字的人,其余人為文盲;他們當中,王家壽擔任過村治保主任,負責各小組的人數、工分及檢查驗收挖坑移栽的質量。

      眼看著他們栽種的樹林,從花木山林場的7400畝逐漸蔓延,相鄰縣、鄉開始邀請王德映等人前往傳授造林經驗。從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間,他們的足跡遍布陸良縣的9個鄉鎮,同時云南師宗縣、羅平縣等地的部分山頭也有了他們栽種的山林,而跟著他們植樹的隊伍在最高峰時達七八百人,包括他們的親屬。

      據官方統計,八人一共造林13.6萬畝,其中龍海鄉總計有12萬畝林地,八個老人就貢獻了其中近4萬畝,經林業部門檢查驗收,造林全部合格,“當時種的基本都是華山松,因為抗旱耐寒,適合生長,但現在不提倡種這樹了,”史紅祥說。

    8雙手30多年造林13.6萬畝

      光禿禿的貧瘠荒山變成了林海,花了整整11年時間,他們依舊沒有下山,守山護林成了他們新的工作。1995年人工造林結束后,八老回到花木山,這里已是7400畝的林場,也是他們最初開始種樹的地方。2010年8月份,因為年老等原因,他們選擇了下山。

      “防火防盜,尤其是春節的時候放鞭炮,這個時節也是森林火險最高的時段,他們回不了家,”史紅祥說。

      其中,八老中的王德映也是“最顧家”的,除了特殊時期的防火期,他每周也會請假回家看看,而他家就在三四公里之外,家稍微遠點的有十公里。

      八老中兩位老人已經不在了,身體健康的王德映還會時不時來山上看看他們曾經種的樹

      除了防火防盜,他們守山的另一個重要工作是“撫育間伐”。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這項工作主要指把營養不良、長不高的枝條剪掉,讓好的樹枝能更好地接受陽光、吸收營養。

      “山頭要有樹,山腳要有路,人民才會富。”史紅祥說,這是八老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看來,造林的經濟效益無法估量,生態效益也顯而易見,冰雹少了、空氣清新、土質也有改善。

      八老種樹的地方成為教育基地

    王長取的雙手

    王小苗的腳掌

      2012年2月7日,中央電視臺播出《走基層,中國最美的人:八位老人義務植樹31年》;同年3月26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陸良八老種樹記”,并配發評論。

    2012年《人民日報》頭版對八老事跡的報道

      至此,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八位老者被大家熟知,并被親切地稱為“陸良八老”、“當代愚公”等稱號。

      八老的事跡也引起中宣部、民政部、國家林業局、云南省委省政府、曲靖、陸良等各級相關部門的重視,先后獲得全國“最美老有所為人物”、“全國綠化造林勞動模范”等榮譽。

      2017年10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來到八老最初開始種樹的花木山林場時,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8年左右八老們分年段修建居住的三棟房子,不同的材料、風格和破舊程度清晰地記錄著他們在山上艱苦卓絕的歲月。

    八老在他們80年代修建的房子前

      就在這三棟老房子后面100米處,新建的“花木山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就像一個博物館一樣,里面陳列了八老當年種樹時使用的削尖當鏟子的木棒、穿破變樣的草鞋、當被褥使用的蓑衣及鋤頭等工具,這些跟他們獲得的眾多榮譽證書擺放在一起。

    八老最初種樹的地方如今成為黨員干部教育基地

      再往后約500米的山林,在2017年2月被確定為“云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龍海鄉黨委書記史紅祥介紹說,近年來省內外參觀學習的單位上百家,“花木山林場正在申報省級森林公園,已經驗收了。”

      八老如今只剩下六人。2014年6月13日,王家壽因突發腦溢血離世;2015年6月30日,王小苗因腎功能衰竭離世。

      已經83歲的王德映算是相對能順利交流的老人了,身體健康的他還不時幫家里干活。他說,他們八人一起風風雨雨幾十年,不是親兄弟,但都是老弟兄,“人死了樹還活著,王小苗這樣說,我也會常來瞧瞧這片林子,我大的重孫都14歲了,人老了。”

    他們穿過的鞋子

    他們種樹運土的簸箕

    八老曾經種樹時的生活用品和工具

      就在2017年10月13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魅力中國城:甘肅張掖PK云南曲靖》一期中,王德映作為八老代表跟著曲靖市長登上舞臺時說“我現在老了,種不動了。”臺下有觀眾為之浸著淚花,評委蔡明則說:“我在想,一個人如果熱愛一個職業,可以為之付出37年,我是個老師,熱愛我的教學工作,我愛孩子,我可以堅守37年;我是個演員,熱愛表演,我可以堅守37年;我熱愛種樹?這怎么熱愛啊?每天拿著鐵鍬一個坑一個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澆,要這樣堅守37年,為什么呀?”她被八老精神感動,也把她的一票投給了曲靖。

    ?

    相關鏈接:

    昌江造林娘子軍堅持25年 陶鳳交和姐妹們打造1.88萬畝海防林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劉海瑩: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綠海傳奇”
    崇禮造林:每年“長”出一座翠云山
    海南已完成成片造林面積7.2萬畝 占總任務72%

    ?

    相關鏈接:
    海南已完成成片造林面積7.2萬畝 占總任務72%
    崇禮造林:每年“長”出一座翠云山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劉海瑩: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綠海傳奇”
    昌江造林娘子軍堅持25年 陶鳳交和姐妹們打造1.88萬畝海防林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陳俊松] [編輯:馮韋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特黄a视频| 免费播放美女一级毛片|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成年人黄色大片大全| 亚洲欧美日韩三级| 男生的肌肌桶女生的肌肌|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gⅴh372hd禁断介护老人| 成都4片p高清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欧美视频第一页| 啊灬啊灬啊灬岳| 香蕉久久精品国产| 国内剧果冻传媒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午夜伦y4480私人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男生的肌肌插入女生的肌肌|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69视频在线看|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波多野结衣伦理片bd高清在线| 极品丝袜乱系列目录全集|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一区三区三区不卡| 成人欧美日韩高清不卡| 久久网精品视频| 最近的中文字幕国语电影直播|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百合潮湿的欲望|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线|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免费|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日韩三级小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