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下沉、兩提升”帶來門診、住院人次雙增長
一家區級醫院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浙江醫療領域的改革創新之舉——“雙下沉、兩提升”,正展現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對杭州余杭居民來說,如今不用“趕地鐵到市區看病”,心甘情愿留在余杭區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余杭一院”)看病。
2014年7月,余杭一院牽手浙醫二院,掛牌“浙醫二院余杭分院”,短短三年,交出了一份亮麗成績單——
年門診人次突破150萬,醫院門診、住院人次年均增長15%以上;被國家級媒體先后報道30余次;作為全國首家縣級醫院,率先試點實施“無輸液門診”;發表國際SCI論文十余篇,并突破性地拿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今年5月,浙江日報浙視頻報道《浙五年,浙江醫改改了啥》專題,余杭一院作為基層醫院代表,進行了為期一小時的現場直播,并被人民日報、鳳凰、騰訊、網易、新浪等10多家媒體平臺同時轉播。
一家區級醫院,如何借助“雙下沉、兩提升”東風,以改變擁抱未來而實現逆襲呢?錢報記者通過三個關鍵詞,展現浙江醫改的“余杭樣本”。
關鍵詞:科室深度融合
不再是“攀親戚”
而是成“自家人”
據統計,今年1~9月,余杭一院服務門急診患者111.54萬人次,增長12.58%;出院3.3萬人次,增長15.96%;手術10777例,增長11.82%。浙醫二院共派出45名專家,以及4個專家團隊,覆蓋了余杭一院18個臨床科室,共接診13622人次。
兩院突破了以往僅僅是特聘專家定期坐診或手術的模式,而是進行項目化管理,由浙醫二院派駐科室執行主任,實行人才培養、技術提升、業務管理、科研幫扶、科室運營等全面的一體化管理。
余杭一院院長袁紅,是該工作的提出者和推進者,她將這個創新性的合作機制取名為:科室深度融合。
2015年底,余杭一院以科室融合為合作新起點,特聘了梁廷波、蔡建庭、柴瑩、嚴世貴、楊蓓蓓等國內知名專家,擔任普外科、消化內科、胸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大主任,并以耳鼻喉科、消化內科和胸外科為試點深度融合,由浙醫二院派駐執行主任,進行科室人事、績效、運營管理。
不到一年,三大融合科室實現多項技術突破。僅消化內科,就先后開展了高清放大胃鏡、色素內鏡、胃腸超聲內鏡、膽胰疾病EUS+FNA、雙氣囊小腸鏡等技術,無痛胃腸鏡檢查分別增長359%、277%。
保持省重點學科的優勢,增強省龍頭學科的競爭力,夯實市重點學科的發展基礎,科室深度融合帶來的“多點開花”,讓袁紅院長對于“雙下沉、兩提升”的工作更有底氣了。
今年,余杭一院新增手外整形科、康復科進行深度合作,分別由胡學慶、周游擔任領軍人。
“‘3+2’余杭模式進一步升華為‘5+2’,下一步我們還要讓這種合作模式覆蓋更多學科,服務更多老百姓。”袁紅院長說。
關鍵詞:人才柔性引進
提升“造血”功能
實現“同質化醫療”
從余杭到杭州主城區看病,坐地鐵不到一個小時。難免和省級大醫院比較,余杭一院要靠什么留住患者?
作為心內科專家,在余杭一院工作近三十年的袁紅院長,每天和患者打交道,干臨床,再到搞醫院管理,她清楚知道,迅速提升醫療技術的迫切性。
而突破口,在于人才。
袁紅院長說,如今醫院推行的是人才柔性引進策略,講究借助“雙下沉、兩提升”的東風,用上一股巧勁。
為此,余杭一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實施導師制人才培養計劃,由省級專家和區級名醫組成“導師團”,一對一培養業務骨干。
浙醫二院項美香、丁克峰、楊蓓蓓、陶志華、戴海濱等與余杭一院醫生結對,在醫教研方面進行“手把手指導”。
選派中青年骨干醫生、護士、行政管理人員,到浙醫二院輪訓、進修。
一系列工作,孕育了令人欣喜的結果。
檢驗科的《HCMV UL138在人巨細胞病毒潛伏感染中的作用及調控機制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實現了余杭區衛計系統零的突破。余杭一院護士姚紅瑛作為浙江唯一的護士代表,參加“全國護理工作座談會”。
一方面提升“造血”功能,另一方面,醫院力求實現“同質化醫療”。
三年多來,余杭一院依托浙醫二院,開啟了國際化之路,引進先進的JCI管理理念,開展多學科協作診療,推進醫院質量安全改進計劃,成立培訓學院,邀請省級專家授課,并啟動了美國住院醫師系統培訓課程,由美國華人醫學專家進行遠程視頻教學。
關鍵詞:強調文化先行
以患者和員工感受為先
口碑是生命
走進如今的余杭一院,你能從細節與改變中感受到溫暖。
豐富醫院餐飲、送餐到崗,開設咖啡館、微超市,開展群團、俱樂部等一系列舉措,讓醫院有了“家”的感覺。
余杭一院的信條是“以患者和員工感受為先”,說的就是要讓患者、員工都有獲得感。
作為掌門人,袁紅院長強調“文化先行”的重要性。
她表示,只有關愛員工,讓員工感受到溫暖,他們才能發自真心、調動積極性、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這是一只無形的手,在潛移默化地起作用。
以病區護理為例,肛腸鏡檢查、手術前,需要服用電解質液,但患者往往在時間、計量上把握不好。于是,余杭一院直接讓后夜護士在固定時間為患者沖泡,完成后交待患者服下。
為了讓更多患者享受“雙下沉、兩提升”發展成果,余杭一院還把浙醫二院幫扶自己的模式,復制到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服務站,形成了五級診療的分級診療模式:社區衛生服務站——喬司衛生服務中心——余杭分院——浙醫二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里根醫學中心。
專訪
余杭一院院長袁紅:以改變擁抱未來
余杭一院的前身是杭縣衛生院,發展至今已有74年的歷史。
以前在余杭,老百姓看大病,首先想到大醫院找大專家。如何讓醫院再快速發展,滿足當地老百姓的需求,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雙下沉、兩提升”工作開展以來,我想借助這股東風,做實醫療人才下沉、醫療資源下沉,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群眾就醫滿意度。
“雙下沉,兩提升”開始之初,我去浙醫二院談合作,蔡建庭、楊蓓蓓幾個大主任都很有激情,在雙方“情投意合”之前,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余杭一院到底準備怎么做?
我也在深深的問自己。政策來了,一家區級醫院的發展,要如何“迎頭而上”,同時避免“水土不服”?
兩年多來,我們以改變擁抱未來,開展了科室深度融合、導師制人才培養計劃、余杭五級診療模式等工作。
經過全院人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事實證明,我們的決策和創新,非常管用——
一、找準醫院定位,強化地區龍頭地位,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以百姓就醫需求量最大的科室為突破口,比如消化內科、耳鼻喉科,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打消老百姓就醫顧慮。
二、大專家“沉”下來了,要確保他們撲下身子,真抓實干。推動科室深度融合,界定好責、權、利,出臺優厚的“留人優惠政策”,確保專家安心。
三、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擺脫一味等待“輸養”的局面。讓他們有所學、有所成、有溫暖,醫院人才才能招得到、留得住、有事業。
?
?
相關鏈接:
看門診、帶學生……美國醫生沈義揚一心致力提高海南全科醫學水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