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懶癌癥、社交恐懼癥、選擇困難癥……網民發明的新“病癥”不少,最近據說他們又總結了一種新病癥,叫做社交網絡囤積癥。比如微信收藏了一大堆“好文”,關注了一大堆公眾號,卻根本沒時間去閱讀。你是這樣整天在爆滿的內存、雜亂的空間里糾結的人嗎?(10月24日《揚子晚報》)
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囤積癥”,就是在不停添置新東西的同時,即使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也不舍得扔掉,結果是囤積了大量沒用的東西,有人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生活。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病態,學名叫強迫性囤積癥,俗稱“囤積狂”,從其詞源來看是指“無節制囤積的興趣”。
而與網絡生活相伴的是,“社交網絡囤積癥”的出現,比如,關注各式各樣公眾號,電腦空間被各種收藏、下載塞滿,從來不舍得刪除聊天記錄,無論朋友圈、微博,還是QQ空間,所發的東西從來不刪等等。而這些不舍得丟棄的東西,用處很少。這些所謂的擁有,在于保存,而無關乎有用,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一堆“垃圾”。
網絡“囤積癥”有兩大公害,一則傷財,這些東西越積越多,手機容量有限,變得慢慢吞吞不說,或許一時心血來潮就購買新電腦、新手機,值得嗎?二則勞神。現代社會,囤積與安全感有關,且信息囤積會給人增添幾分惰性,當發現這些囤積信息怎么也看不完時,還會誘發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負面情緒。
防范社交網絡“囤積癥”傷財勞神,一方面應學些“斷舍離”思維,借助相關解釋,斷是對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不買;舍是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離是放棄對物品的執著,讓自己處于寬敞自在的空間。而打理自己的網絡空間,或者精神世界,也需要秉持“斷舍離”,以讓空間豐盈起來,讓自己的內心豐富起來。
另一方面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科學使用網絡社交媒體的習慣。如心理專家所言,用心對待你擁有的每一個物件、每一件事,每一本書,久而久之你會變得有序、平靜。同時,減少消耗在微信等新媒體上的時間,增加瀏覽網站和書本閱讀的時間,或者多走進現實生活,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等等,也未嘗不是紓解之道。
從根本上而言,減少廢舊物品的煩惱,終歸要靠個人,在消費時,不妨多一些“這種東西是否適合自己?”這樣的追問,或許就能少一些廢舊物品處理上的煩憂;同樣,在網絡空間,也應牢記“沒有吸收價值的,都只能是身外之物。”多一些理智,就會避免陷入利用起來麻煩、刪除干凈不舍的兩難之境。如此,“囤積癥”就會遠離自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