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7日,2017“第十一屆果蔬加工產業與學科發展研討會”上,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設計研究所吉建邦作專題報告 (記者 任桐攝)
探討果蔬加工痛點難點,推進果蔬加工產業發展。10月26-27日以“營養健康,科學發展,智能制造”為主題的2017“第十一屆果蔬加工產業與學科發展研討會”在海口市舉行。研討會上,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設計研究所吉建邦立足海南本土果蔬檳榔,作了題為《檳榔文化、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專題報告。
吉建邦介紹,中國檳榔種植的主要區域在海南、臺灣,云南和福建,海南種植面積達220-260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95%以上,鮮果年產量40-60多萬噸,產值150-160個億。檳榔是海南第一大熱帶經濟作物,是海南230萬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被譽為“幸福果”。
目前檳榔一般鮮食,加工的產品包括食用檳榔、檳榔花茶、檳榔花茶飲料、檳榔花酒等。近年來,隨著自動化、新裝備在產業中的普遍應用,檳榔加工技術進展很大。但從整體上看,海南果蔬加工產業較薄弱,檳榔加工也是如此。
吉建邦說:“海南省本身以鮮果種植為市場,缺乏可加工果蔬,因此,經常會出現一方面果農鮮果滯銷,而另一方面果蔬加工廠又缺乏原料的情況。另外,加工產業科技投入較低也是制約果蔬加工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針對檳榔加工產業現狀,吉建邦提出,建立“檳榔學”的理論,即用現代食品科學理念規范檳榔加工產業發展,理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著力加強檳榔加工應用基礎研究,解決檳榔加工產品安全問題及行業定位問題;二是制定及推行檳榔干果強制性標準,促進檳榔加工產業綠色發展;三是創新檳榔加工技術及裝備,推動檳榔加工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現代化。
另外,吉建邦還說:“檳榔的傳統觀念要有所改變,以前檳榔被稱為‘懶作物’,就是農民種上檳榔后就不管了。今后要破除舊的觀念,鼓勵他們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的管理,這樣才能把海南的檳榔種好,使檳榔農戶取得好的收益。”
附:
吉建邦海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設計研究所研究員,熱帶果蔬采后保鮮技術方向學科帶頭人。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子項目各一項,主持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二項,主持2013年海南省重大科技項目一項,主持省重點等其它科技項目多項,獲得科技成果3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一項,在專業級期刊上發表論文55篇,出版專箸1部,參與撰寫著作1部。
?
相關鏈接:
《阿婆的檳榔》斬獲國際大獎!海南本土電影前景可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