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快遞包裝污染,需要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及賣家、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但籌碼不能全部壓在自覺上,立法推動才是托底措施,必須有常態化的制度保障方能奏效。
“雙11”將至,物流業將迎來“大考”。近日,菜鳥網絡相關人士表示,在快遞包裝中存在“大材小用”、過度包裝的現象。為了控制成本,今年“雙11”期間,快遞行業將在一些地方試水綠色物流,共享快遞盒、循環包裝袋、百分百可降解快遞袋等將出現在市民眼前。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包裝物的總體回收率不到20%,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紙板類包裝物回收利用率達45%左右,塑料類包裝物回收率也在25%左右,而我國快遞業中的紙板和塑料實際回收率不到10%。目前,塑料類的包裝材料幾近無人回收,紙箱雖有人回收,但價格極低,缺乏效益吸引力。而氣泡袋回收成本很高,基本沒有企業來做。因此,最可行的辦法是更新快遞包裝材質,使用可降解材料。這在技術上不是問題,但成本是個障礙。
絕大多數快遞包裹用的是不可降解膠帶,一捆全長約265米、寬6厘米的普通膠帶,在網上的批發售價約為10元左右,而購買同樣規格的牛皮紙膠帶價格接近40元。單是這個價差就讓商家難以“綠色”起來。鼓勵使用可降解材質,財政可適當補貼。而對回收價值不大的包裝材料,需要啟動稅負調節,誰使用,誰善后,倒逼非綠色包裝材質退出市場。
快遞行業構建包裝材料回收體系需要社會化的配合。對包裝物的回收,激勵機制不可或缺,無論是押金制,還是返還積分、贈送折扣等,都值得探索推廣,最終擴大覆蓋范圍,實現回收行為的常態化。
作為快遞企業,有義務在收寄、分揀、封發、運輸、派送等環節減少對包裝的消耗和環境污染,配合生產企業建立廢舊包裝回收設施。作為電商平臺及賣家,應盡量選原材料用量少、可回收物資含量高的包裝制品,建立分類回收利用制度。作為消費者,應樹立快遞包裝低碳化理念,增強全社會的綠色意識,鼓勵重復使用包裝物。
減少快遞包裝污染,需要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及賣家、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但籌碼不能全部壓在自覺上,立法推動才是托底措施,必須有常態化的制度保障方能奏效。(張全林)
?
?
?
相關鏈接:
超7成用戶會把快遞包裝當作“垃圾”處理
快遞包裝污染需要一服“制度解藥”
雙十一預計破10億件 海量快遞包裝能“綠”起來嗎
電商“紙箱短缺”亟待綠色包裝破題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