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在日本制造商苦于應對成本壓力上升、實施更加嚴格的標準以及競爭愈發激烈等問題之際,日企爆出一系列安全丑聞,讓該國備受推崇的生產車間面臨檢視。
據路透社10月30日報道,日本國內市場不景氣加上來自中國和韓國的同業競爭,壓低了制造企業的利潤,所以許多工廠都削減成本,減少仰賴終身聘員工,轉而增聘臨時工。
報道稱,這些做法導致日本備受吹捧的制造業頻頻爆出安全丑聞,斯巴魯10月27日也步上日產汽車后塵,承認其沒有遵守正確的車檢程序。
本月稍早,日本第三大鋼企——神戶制鋼稱,其員工竄改產品規格長達數年,這導致全球數家企業紛紛檢驗其汽車、飛機、火車和電子產品的安全性。
日本戰后勞動力的核心是那些持有長期合同、工資標準論資排輩的全職員工,企業無法輕易裁掉這些“正式”員工,只能日益依賴“非正式”員工,即臨時工、兼職及短期合同工。
關西大學名譽教授及職場問題專家Koji Morioka稱,雇傭這些非正式員工,企業得以削減成本并調整用工。不過這導致工廠技術水平降低,標準下降,誤操作和事故的概率也上升了。
“對‘短期性’工人的雇用正在大幅增加,”Morioka稱。“工廠有經驗的熟練工人在流失,帶來越來越大的風險。”
報道稱,去年勞動力大軍中的非正式工從20世紀90年代的20%上升到紀錄高位37.5%,有些企業中比例更高。
薪資差距非常明顯。正式工去年平均月薪321700日元(約合18820元人民幣),而合同工只有211800日元(約合12391元人民幣)。
東京索菲亞大學日本管理教授Parissa Haghirian稱,在全球審查越來越嚴、公司疏漏所招致的批評聲愈發強烈之際,這些企業卻未能培養出確保達到安全等領域標準的熟練技工。
“這真的是一個人力資源問題,”她指的是直接從學校或大學招募工人,為他們進行崗位培訓,并讓他們在各部門之間輪崗的傳統模式,再也無法適當發揮作用。
Haghirian表示,由于企業抱怨勞工短缺的比率達到25年高位,加之企業需要專家但卻無法從內部培養,因此對熟練技工的爭奪可能將變得愈發激烈。
報道稱,并非只有日本企業陷入丑聞泥潭,歐洲和美國企業亦受困于從汽車尾氣排放到肉類銷售的操縱等丑聞。但日本企業卻面臨是否能夠迅速適應的質疑。
律師Tadashi Kunihiro稱,一些日本制造商的態度是,“由于生產車間運行良好,質量控制和檢測可以作為事后手段實施”。
他說,許多企業都不把最精良的員工放在品管的崗位。
Kunihiro還說,質檢松散的情況在一些公司早就行之有年,而終身聘雇制減少也造成員工忠誠度低落。
報道稱,安倍大力推行公司治理改革,在諸如增加外部董事等改革舉措中,加強企業的透明度是一大重點。
但專家認為,這類改革能否有助于在第一時間就避免發生品管丑聞,令人相當存疑。
“就算增加更多外部董事,但如果工廠的生產車間造假,這些董事們也不可能發現,”一位要求匿名的鋁業高管稱。
“連公司高管都搞不清楚生產線發生了什么事。”他說。
保時捷日本社長Toshiyuki Shimegi說,公司高管難辭其咎,因為他們過于疏離業務運作面。
“必需有更多的宏觀管理,”他在東京車展中說,“他們缺少了親身實踐的態度。”
?
?
?
相關鏈接:
劉賜貴: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