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31日電(記者劉杰)記者31日從新疆伊吾縣一處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上了解到,考古人員清理了12座墓葬,出土銅錢幣、項鏈、骨器等遺物,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葬銅錢幣的現象,這是當地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葬俗,對研究隋唐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掘現場位于新疆哈密地區伊吾縣吐葫蘆鄉大白楊溝村,在發掘的12座墓葬中,4座屬于豎穴土坑墓,出土了陶器殘片、海貝等器物,根據器物特點、墓葬形制等推測為春秋戰國時期;另外8座是外圍呈圓形、非常規整的石堆墓,一些用石塊砌成的小型石棺上面有蓋板,立面有人骨和木炭,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石堆墓應是隋唐時期的火葬墓。
據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王永強介紹,編號為M2的石堆墓出土的兩枚圓形方孔銅錢引起考古人員的極大興趣。“銅錢銹蝕嚴重,上面的銘文暫時無法識讀。”他說,新疆目前發現隨葬錢幣的墓葬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吐魯番和庫車的個別墓葬,這種葬俗主要流行于中原,是當地受中原文化影響的表現,這對研究隋唐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考古人員在編號為M5的石棺墓旁邊發現了一枚銅帶飾,從形狀看也是流行于隋唐時的一種帶飾,上面有忍冬紋飾,相當漂亮、精致。
隨葬錢幣的葬俗在內地王朝墓葬中非常常見,新疆吐魯番地區的阿斯塔那古墓、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友誼路的魏晉墓出現過隨葬錢幣現象,其他出土的錢幣主要是在遺址中發現。
?
相關鏈接:
通訊:給美國朋友講述完整的新疆故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