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爾及爾10月30日電
新華社記者黃靈
10月30日,隨著挖掘機的一聲轟鳴,最后一塊巖石被擊碎,由中國鐵建中土集團承建的北非地區最長隧道——阿爾及利亞沿海鐵路復線項目甘塔斯隧道全線貫通。
這條長7.3公里的雙洞隧道是首都阿爾及爾和第二大城市奧蘭之間鐵路干線的控制性工程。中國企業解決隧道挖掘這個最大施工難點后,兩地鐵路復線有望明年通車,這將極大增加現有運量并大大縮短出行時間。
中國智慧戰勝“工程師的噩夢”
2011年4月18日,阿爾及爾以西100多公里的甘塔斯山上響起了陣陣轟鳴聲,中國工人開始了隧道掘進施工。誰也不曾料到,這座不起眼的小山丘,竟藏著一個世界性的工程施工難題。
2013年7月,從出口方向掘進800多米后,現場出現地質變形。到了9月份,地質圍巖愈發變差,拱架斷裂,噴射混凝土開裂,支護在現場持續變形并完全失效。如果繼續掘進,將會出現塌方,工程不得不暫停。
來自中鐵十二局的項目一分部經理李明華說,泥灰巖干燥時堅硬如巖石,遇水立刻軟化成泥漿,在隧道施工中極難處理,這種地質被稱為“世界工程師的噩夢”。此外,這個地段還出現強膨脹性和高地應力,這三種地質情況疊加出現,在以往的施工中極少遇到。
負責這個隧道設計的是法國SETEC公司,這家老牌歐洲設計企業曾設計過英法海底隧道。停工后他們幾次派人來到現場,也無法解決這個難題。在歐洲同行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中國施工方不等不靠,從國內找來隧道施工方面專家,連續幾個月在項目蹲點分析計算,最終提出了中國方案。
由于歐洲設計方和監理方停工一年多來都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最終阿爾及利亞業主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讓中國施工單位實施自己的方案。中方采取多層拱架支護分次施工,逐步施放地應力,最終順利通過危險地段。中國人依靠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這一世界性施工難題。
中國標準艱難落地
非洲許多國家的建筑工程市場通行歐洲標準。雖然中國公司在基礎設施建筑方面近年來取得巨大進展,但在“走出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標準與其他標準巨大差異造成的。
中土集團阿爾及利亞公司總經理郭重鳳說,中國標準與歐洲標準在理念上截然不同:前者更注重結果,而后者更注重流程和論證。這種錯位曾讓中國公司一度非常痛苦,中國設計師認為簡單的圖紙常常會被歐洲監理退回修改好幾次。
甘塔斯隧道的監理是法國和德國公司。中外雙方在施工理念上的碰撞導致前期設計審批異常困難。面對這一困境,中方主動求變,先做試點,通過樣板式的施工工藝和施工質量,說服監理公司,實現項目正式開工。
施工過程中,中方通過現場嚴格管理,精心組織,施工進度平穩推進,施工質量符合要求。經過不斷交流和磨合,雙方逐漸認識到對方標準中的優點,在項目后期,中方提出的設計圖紙很快得到歐洲監理的批復。在實踐中,歐洲監理漸漸認可中國標準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中節省資源、提高效率的特點。
郭重鳳說,通過這個項目,加強了當地業主和歐洲監理對于中國標準的認識,也培養了一批懂得如何與歐洲標準打交道的設計施工人員,這是一筆更為寶貴的無形財富。
中國模式造福非洲
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楊廣玉對記者表示,這個隧道的開通象征著中國在當地建筑工程市場又完成一個“示范”工程,中國公司憑著自己的高效、誠信以及超強的韌性,在非洲扎下了根,同時也帶動非洲國家自身的發展。
在隧道項目6年多施工期間,中國企業雇用并培訓了大量當地工人,累計用工超過4000人次。許多當地員工在項目上學會了砌墻、綁扎鋼筋等技能,還有一些年輕人培訓后走上了管理崗位,能穿上帶有中國公司標識的工服是許多當地人的愿望。
此外,中國公司也把先進的環保理念帶入非洲。中土集團選擇當地人棄種的荒地用來填堆泥灰巖,這種土上無法栽種莊稼,他們又在棄土場上鋪設了一米多厚的腐殖土,原先幾十公頃的荒地一下變成了當地人搶著要的高產地。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汪文忠對記者說,隧道貫通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提升了當地經濟發展。隧道終點的光亮如同一束“未來之光”,照亮了中非共同繁榮、合作共贏之路。
?
?
相關鏈接:
中國武術非洲巡演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