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網站到移動平臺多管齊下尋人
救助站接收到受救助人員后,不僅要暫時安置其生活,更多的責任是幫助其找到家人。
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將受救助人的信息傳播出去,是救助站工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9月20日,吳挺強把編輯好的尋人啟事發送到了一個微信群里,沒過多久,這條消息就被推送到了“今日頭條”的尋人板塊。
這是民政部門與“今日頭條”合作的一個尋人項目,借助互聯網的平臺讓消息更快更廣泛地傳播,以便于更快找到受救助人員的親人,“一般受救助人信息比較明確的,我們就通過派出所尋找。推送到‘今日頭條’的都是身份信息不詳的受助人員。”吳挺強說。
這種合作形式確實帶來了一定的效果。據統計,今年以來,省救助站向“今日頭條”推送的尋人消息共35條,成功幫助11人找到了家屬。
而在這之前,救助站尋找親人的途徑主要是媒體、網站和派出所,“但是報紙和電視臺受眾只在省內,派出所流程繁瑣”,而網站更尷尬,去年以來,省救助站共向由民政部開發的尋親平臺“全國救助尋親網”提交了40多條尋人啟事,但是至今沒能幫助一人成功找到親人。
“如果受救助人員能夠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哪怕很模糊,我們也能找到一絲機會,就怕那些一問什么都不知道的受救助人員,這就很麻煩了。”陳志潤說。
公安民政兩個系統若能聯網將事半功倍
在所有尋人渠道中,通過派出所尋找是最有效的。陳志潤告訴記者,送到救助站的流浪人員90%都能夠找到親人,這其中通過派出所聯系到救助站的占90%以上。
9月初發生在救助站內的母子團圓的一幕,就是救助站與派出所協同合作的結果。
9月5日,居住在海口的八旬老人劉阿婆在長流鎮走失后,被長流派出所的民警送到了救助站,雖然救助站通過多條渠道發布了消息,但是一直沒有找到親人。9月15日,一名男子打110報警求助,稱自己的母親走丟了,警方經核實,該男子正是劉阿婆的兒子。隨后,該男子趕忙趕到救助站,把劉阿婆接了回去。
救助站與公安部門合作尋人,效果雖然顯著,但是并沒有發揮其最大的威力。據了解,失蹤人口信息庫和救助人員信息庫分屬公安和民政兩個系統。如果“兩個圈子”能夠信息同步資源共享,那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我們找到人的效率至少能夠提高一倍。”這是陳志潤給出的答案。
他告訴記者,目前這兩大系統在尋人方面的聯系還停留在救助站和派出所之間,手續也很繁瑣,“現在如果送來了一個身份信息不詳的流浪人員,我們要首先開具一個查詢戶籍信息的函,蓋上單位的公章,再派人送到派出所進行查詢,然后撥打指向地的派出所電話,讓他們幫忙找,有時候查詢的人多還要排隊,一排就是一上午,很影響效率。”陳志潤說。
如果兩大系統能夠配合起來,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們上傳了接收到受救助人員的相片,通過人臉識別,在失蹤人口信息庫中馬上就能夠匹配上,這個人的戶籍信息就全都調出來了,然后我們再和當地的派出所聯系,這就方便很多。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指紋、DNA等方式都能夠很快查詢到受救助人員更多的信息。”吳挺強設想。
他山之石
西安救助站設警務工作站公安民政合力幫尋親
雖然吳挺強的設想目前還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兩個圈子”不兼容的壁壘正在被打破。
4月6日上午,設立在西安市救助管理站辦公樓上的西安市公安局長安分局警務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在整個陜西省開創了公安民政兩大系統信息同步、資源共享的先河。
警務工作站制定有詳細的工作職責制度和流程,還明確值班民警固定上班時間和隨機工作時間。
警務工作站的民警會在受救助人員到達救助站24小時內,及時錄入其個人信息,采集DNA數據上傳,可以將救助站失蹤人口和救助人員的信息納入公安機關失蹤人口信息庫查詢比對,還可以在全國人口信息網查詢疑似受救助人員信息,盡快找到其親人。
據介紹,警務工作站成立以來,當地值班民警采集受救助人員DNA數據近200份,幫助6名受救助人員找到親屬。
?
?
相關鏈接:
大學生雨夜點外賣送流浪者:讓他吃得熱乎點(圖)·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