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110周年:在火熱的生活里生根開花
話劇《掩不住的陽光》劇照。新華社記者 李琰攝
中國話劇今年迎來了110周年。110年的歲月中,它經歷了風風雨雨,在挫折中錘煉,在探索中發展。
為了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聯合主辦了“歷史回放舞臺輝煌——紀念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紀念展”;2017年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推出“紀念中國話劇110周年演出季”,20臺中外精品話劇在6月至11月亮相京城各大劇場;國家大劇院也舉辦了“中國當代著名導演作品邀請展”和“青年導演作品邀請展”等活動。在各地,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展開……
民族化探索是必然之路
話劇來源于西方,但在110年的發展中,中國話劇逐漸成為一門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110年來,《黑奴吁天錄》《終身大事》《雷雨》《茶館》《狗兒爺涅槃》……一部部經典作品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它們生動的模樣,也沉淀著我國民族文化精華。
青年戲劇研究者徐健說:“話劇民族化貫穿我國話劇110年的歷史。自話劇誕生以來,我國一直在探索話劇與民族文化結合的方式。”20世紀30年代,曹禺的話劇《雷雨》成了西方話劇形式與中國故事相結合的重要典范;抗戰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歷史劇,比如郭沫若的《屈原》,它們是話劇與我國歷史文化結合的產物;新中國成立以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話劇民族化”為探索方向,創作了《茶館》等具有標志性的作品……“這些民族化舞臺探索將民族優秀傳統融會于內,而不僅僅是形式化的借鑒。話劇的民族化、本土化,無疑需要深刻理解民族精神文化的內涵。”徐健總結道。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反映本民族生活與精神訴求的。當作為舶來品的話劇傳入中國,我們應用中國人自己的創作風格、審美追求對話劇原有形式進行‘再創造’。”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陳剛說,“西方話劇是寫實的,而我國的話劇更傾向于寫意,將東西文化融會貫通,實現本土化,反映中國火熱的生活,厚重的文化才可能讓舶來品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開花。”
表演藝術家李默然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話劇特質之一是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群眾,反映現實生活相對敏捷、迅速,這是這個外來劇種能夠在神州大地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
先鋒話劇導演孟京輝說:“注重文學、演員、戲劇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實現劇作與現實、與人產生共鳴。”
導演查明哲也對民族化創作感受頗深,他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總結為“直面現實,揭示生活真相,用貼近的方式,為我們的時代放歌。”
在變革中尋求創新和突破
20世紀80年代,由于中國電視的普及、多種娛樂媒介的興起、當代觀眾觀賞趣味的多樣化等因素,話劇陡然間陷于危機之中,話劇觀眾大量流失。此后,中國話劇在創作演出中開始了多方位的探索,如小劇場運動、實驗先鋒等。時至今日,中國話劇也面臨著新的問題。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說:“話劇誕生110年了,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今天仍舊處在一個變革的節點。”
當各式各樣的“哈姆雷特”在話劇舞臺上高聲吟誦著“生存,還是毀滅”時,人們或許沒有意識到,在市場的殘酷競爭中,話劇藝術也同樣面臨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嚴峻局面。中國話劇如何在變革中尋求突破?
“培育觀眾,培育市場刻不容緩。”陳剛感慨,“在西方,戲劇似乎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比如對希臘人而言,可以沒有面包但必須有戲劇。”在陳剛看來,人才的培養也是重要環節。中央戲劇學院近年來推出了“2+2”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國內學習兩年的基礎上,還能擁有去國外學習兩年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胡薇認為:“當下的中國戲劇主創們應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創作本身,反復打磨自己的作品。只有先端正創作態度,不投機取巧,精益求精,才有可能讓戲劇作品透過劇情表面的外在,深入到人物的內心、穿透戲劇的本質,直抵心靈。”
原創力是實現本土化的動力
綜觀百年中國話劇,其繁榮與輝煌總是伴隨著一批優秀劇作家的出現,歐陽予倩、田漢、曹禺、老舍、洪深等藝術家,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留下了眾多不朽之作。近年來,我國原創話劇在質量上也努力提升,涌現了如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玩家》、國家話劇院的《長夜》等一批優秀劇作。“現實題材原創話劇表達深度、廣度正在進步,尤其是在敘事方法、敘事結構上有了更多的變化。同時,不少歷史題材話劇對歷史也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在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表達形式上也更為豐富。”徐健說。
不過近年來,找不到優秀劇本一直困擾著話劇界,尤其是原創戲劇文學的創作出現了停滯、滑坡甚至是危機,導致話劇新創劇目質量不高,難以成為久演不衰的精品。在胡薇看來,鼓勵原創的政策和措施所重新激發的戲劇從業者的創作熱情,對于演出市場的盤活無疑是好事,但其雙刃劍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露:各地院團和民營機構急功近利,不免產生平庸之作。“在當下的話劇舞臺上,團隊的創作基礎良莠不齊,有一些作品明知文本基礎差、有硬傷卻由于種種原因倉促上馬,同時還有盲目投資、拔苗助長等問題紛紛涌現。”胡薇表示,“一旦有資本干擾創作,首先犧牲的就是戲劇的藝術價值。”
“原創話劇的模式化越來越嚴重,很多原創作品在題材選擇、創作手法、表演方式上幾乎是千篇一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陶慶梅說,“原創話劇應提煉生活中的情感來充實作品,一味地使用模式化的技巧進行表達,是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的。”“原創話劇應增強與當代文學的共振。”徐健認為,“文學能為我國話劇帶來一份面向未來的沉穩和自信,讓這個國家的戲劇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才能贏得越來越多的觀眾。”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曾說過:“我對話劇充滿希望。現在,人們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強,文化層次越來越高,有了更多有文化又有經濟能力的觀眾,我們憑什么不相信話劇的前景啊?”經歷了110年的風雨之后,中國話劇還在路上,任重道遠,機遇與挑戰并存。
(本報記者 牛夢笛 康薇薇)
?
?
相關鏈接:
趙立新金星領銜出演話劇《父親》將在京滬上演
中國話劇110周年:在火熱的生活里生根開花
《羞羞的鐵拳》話劇女一號電影演小角色:不嫉妒馬麗
北京人藝經典話劇《天下第一樓》已演出500余場
"開心麻花"搶占國慶檔 "羞羞的鐵拳"電影話劇同演
話劇《此心光明》帶王陽明“回家”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