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電商促銷季就要來了。比起因爆倉引發的快遞延遲,更應該令人擔憂的是瘋狂購物帶來的海量“快遞垃圾”。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快遞垃圾”問題,近日,各大知名電商紛紛各顯神通,推出共享快遞盒、循環快遞袋,或推出快遞紙箱回收服務等。如何通過發展“綠色物流”減少“快遞垃圾”?又一次成為網友關注的話題。
快遞包裝循環使用是電商和物流企業的共同選擇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2017年雙十一期間(11月11日至16日),全國郵政業處理的郵件、快件業務量將超過15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35%。
迫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成本和包裝污染的壓力,許多大型電商和物流企業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針對自身業務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嘗試。
就電商企業而言,京東的循環包裝袋、可折疊保溫周轉箱,蘇寧的共享快遞盒;就物流企業而言,順豐研發的可供二次使用的文件封和免膠紙的紙箱,菜鳥網絡啟動使用免膠帶的快遞箱和100%可降解的快遞袋“綠倉”。
共享快遞盒
“對于服務本地生活的同城配送商品,推行循環包裝袋和共享快遞盒等重復循環使用的包裝物可操作性較強,電商平臺可以根據商品,選擇相應的包裝物集中配送,其回收也相對容易操作。”中物聯金融委咨詢中心副主任郭蘇慧介紹,對于跨區域轉運的商品,推行循環包裝袋和共享快遞盒操作相對復雜,只能推行其他形式的可循環包裝。
《現代物流報》執行總編、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在快遞包裝循環使用上,像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相對比快遞企業有一些相對優勢。因為電商企業在B2C的物流過程中,從采購和倉儲到配送占據較長鏈條中,更容易推進紙箱、托盤等標準化,這既便于提高流轉效率,也利于循環使用。
“然而快遞企業則多數時候處于電商服務鏈下游,對網購物品包裝很難施加影響;其次,快遞企業在面向快遞C端客戶時,由于包裝標準化尚為全業統一,塑料包裝袋等多是一次性用品,在推廣綠色包裝和綠色物流上相對被動。”楊達卿認為。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徐本鑫,從事環境資源法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多年,他認為,在“快遞垃圾”的問題上,監管上不能協調統一,導致電商和物流企業作法不同。
徐本鑫解釋,“電商是由商務部主管,物流是由國家郵政管理部門監管,各方隸屬不同主管部門。我國快遞行業爆發式增長給快遞包裝帶來了諸多問題,要解決以上問題需要消費者、電商、快遞企業、包裝供應商、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只有目標一致,才能勁往一處使。”
經濟成本和方便程度是共享快遞盒推廣的關鍵因素
蘇寧方面表示,此前公司已投放5萬個共享快遞盒,在今年雙十一期間,會在北京、成都、南京、杭州、濟南等13個城市投放共享快遞盒。到2018年,蘇寧物流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投放20萬個共享快遞盒,進一步放大共享和循環包裝在綠色物流中的應用。
除了蘇寧,其他電商也紛紛試水綠色物流。前不久,京東推出了循環包裝袋,用抽拉繩完成包裝袋密封,消費者到京東自提點帶走商品后,包裝袋會由配送員回收并送回倉儲,在再次打包時使用。
共享快遞盒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郭蘇慧表示,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送貨到門并沒有什么影響;如果需要自提的話,可能會有些許不便。對于全社會來說,可循環包裝有助于降低包裝污染,推進綠色物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