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離開北京之后的第二十一天,理著光頭的中年男人張景和他的兩個伙伴驅車來到了新疆策勒縣,在當地維吾爾族村民買買提江的帶領下,步行了20公里,終于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看到了一座破落的土房子。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11-07 16:28

    ????民族樂器巴拉曼的演奏家和制作人胡大拜爾地·買買提托合地。 圖/受訪者提供

      《尋找手藝》:一部非典型紀錄片的逆襲之旅

      幾個人組成的“雜牌軍”拍攝了一部題材小眾、模式非主流的民間手藝紀錄片。

      在他們尋找播出平臺幾近絕望的時刻,卻意外受到了年輕網友的高度熱捧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遠航

      離開北京之后的第二十一天,理著光頭的中年男人張景和他的兩個伙伴驅車來到了新疆策勒縣,在當地維吾爾族村民買買提江的帶領下,步行了20公里,終于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看到了一座破落的土房子。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眼前這個身材修長而相貌滄桑的老牧民就是民族樂器巴拉曼的演奏家和制作人胡大拜爾地·買買提托合地。

      負責問路的年輕同伴走上前,在維吾爾族村民的幫助下,跟不懂漢語的胡大拜爾地表明了他們的來意。他們三人從北京一路開車過來,正在創作一部關于全國各地的民間手藝的紀錄片,了解到胡大拜爾地是為數不多仍會演奏巴拉曼的琴師,想對這件民族樂器的制作與演奏進行拍攝,希望可以得到允許。

      “胡大拜爾地看起來就是一個憨厚靦腆的老農民,但音樂一起,整個戈壁灘就是他的世界了。”張景回憶起2014年拍攝時的情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三年前,張景正好40歲,曾在央視工作,后來自己成立公司,因債務糾紛而精疲力竭,決定暫時放下手里的工作,拍一部紀錄片。另外一位同伴叫何思庚,只比張景小三歲,本來負責開車,后來臨時頂上空缺,成為了拍攝團隊的攝像師。喻攀則是90后,原本在香格里拉開客棧,這次負責錄音和外聯,每次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問路的總是他。

      在外出拍攝的126天里,他們從北京出發,一路開車,輾轉了23個省份,先是到達了新疆和青藏地區,又經過云南,到達貴州和海南,最后北上,回到了北京。一路上,他們尋訪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工藝。他們像是漫無目的的自駕游旅行者,拒絕擺拍,試圖記錄下最真實的樣子。拍攝英吉沙小刀的時候,一粒細微的鐵砂濺入了維吾爾族手藝人的眼睛。固定骨架的過程中,一輩子都在做油紙傘的坎溫老人因為股線突然崩斷而嘆氣。因為沒有銷路,造紙的兩位侗族老人決定在拍攝的當天將僅剩的樹皮原料一次性全部用完,之后便不再從事這門手藝。

      虔誠、艱辛、悠然、無奈,這些手藝人不同的精神狀態都被真誠地呈現了出來。不做作的鏡頭語言,加上自帶的草根屬性,讓這部名為《尋找手藝》的紀錄片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臺上,吸引了很多年輕網友的興趣。然而,這部紀錄片在此前卻連續被十多家電視臺拒之門外。配音不專業、畫面粗糙、工作人員亂入、沒有統一的視角和人物故事,這是這部非典型紀錄片收到的種種差評。過程拍了四個月時間,但為了尋找播放平臺,張景卻花了兩年時間。他不斷修改,團隊人員不斷減少,從四個變成兩個,最后完全成了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他對各個電視臺徹底喪失了信心,便將紀錄片上傳到了網站上,卻意外收獲了廣泛的好評。

    張景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

      “雜牌軍”

      在中國,沒有紀錄片可以賺錢,張景后來這樣感嘆道。但在三年前,他還期待著可以收回成本。在央視工作的幾年,讓他在很多電視臺都有認識的朋友,他覺得,只要能播出來,怎么也不會虧本的。他甚至想過,可以借此打出自己的名氣,成為真正的紀錄片導演,實現多年的夢想。

      張景一直希望自己也和曾經的同事一樣,受人矚目。拍攝《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導演薛曉璐,出品《大圣歸來》的微影時代副總裁楊丹,都與他在央視共過事。但幾年下來,張景發現自己仍然只是龐大生產線上的一枚螺絲釘,常常只能在項目初期提供一些創意。他覺得自己可以拍攝出足夠出色和新穎的作品,盡管他并不認為自己具備傳統紀錄片導演所需要的那種把控力。

      為了賺錢,也為了證明自己,張景從央視辭職,成立了一家視頻公司,為一些企業制作宣傳短片,年收入三四十萬,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轉眼間,十年時間過去了。2014年,張景40歲。公司的經營突然陷入困境,尾款遲遲無法到賬,打官司也無法解決問題,沒有收入,每個月還需要還房貸,張景忽然發現自己有些陌生,變成了一個整天為錢而奔走的人。和有些相同年紀的人一樣,他認同佛道的修行理念,喜歡看相,據稱可以根據生辰八字算出人生運勢。但不惑之年的張景對自己的人生卻有些疑慮,甚至在《尋找手藝》的開篇將自己形容為一只“松垮的拖鞋”,那個成為導演的夢想更是被他形容為一個腫瘤,“長在自己身體里,怪怪的”。

      思考過后,壓在心底很久的念頭又上來了,張景覺得,自己還是想拍紀錄片。那時候,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成為經典,他想借著前者的名氣,拍一部《指尖上的中國》,記錄那些民間的手藝人,直到后期制作階段,才將紀錄片的名字修改成《尋找手藝》。

      為了有足夠的啟動資金,也是為了從還貸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張景賣了位于燕郊的那套房子。岳父擔心女兒一家的生活受到影響,將所有的私房錢拿了出來,給了女婿20萬,讓他安心拍紀錄片。兩臺二手攝像機,兩只低端二手鏡頭,一臺二手錄音機,還有一輛開了快十年的汽車,這幾乎就是這個“劇組”的全部家當了。

      拍攝團隊是個大問題。張景見到朋友便會聊自己那個宏大的拍攝計劃,有些人表示出了興趣。他為這些人建了微信群,讓他們自由選擇團隊中的角色。但很快,很多人失去了信心。本來有30多個人的微信群,后來就只有9個人還比較活躍,但也只是加油打氣,有時候甚至會“冷嘲熱諷”,到最后,確定一起上路的只有3個人。

      第一個人是蔣穎松,本來就是視頻公司的助理,已經在張景身邊待了七年多時間,張景稱他為小蔣。拍攝計劃啟動后,視頻公司將暫時停止運營,小蔣便在新的團隊中擔任攝像師。負責錄音和外聯的喻攀,是張景在香格里拉認識的,本來在一家客棧擔任經理,有辭職的打算,聽到張景說起拍攝計劃之后,主動提出加入進來,很快就到了北京,這讓張景驚喜過望。后來頂替小蔣負責攝像工作的何思庚,原本只是喜歡攝影,是張景在中關村組裝電腦時認識的,也決定辭掉電腦公司的工作,一路上和張景輪流開車,并在劇組工作的過程中拍攝一些劇照。“他們其實對我也沒有抱多大希望,只是嘴上沒說而已。”張景后來對《中國新聞周刊》坦承道。

      接下來,是確定拍攝對象。張景從廢品收購站里買了比人還高的一摞過期雜志,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之類,并結合網上的資料,圈出了3000多個值得拍攝的地點,最后確定下了300多個備選對象。之后,這支臨時組建的“雜牌軍”便上路了。

      柳暗花明

      出發的時候,張景像是從一種壓抑已久的生活狀態中逃脫了出來,連路上的空氣也格外清新,盡管同伴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興奮,壓力也很快跟了上來。他們先是到了河北曲陽和山西柳林等地,希望可以拍攝到石雕和桑皮紙的制作過程。但到了目的地之后,他們才發現,石雕早已實現了現代化生產,桑皮紙則已經徹底沒落,作坊都已被廢棄。

      幾乎是一無所獲。張景覺得被潑了一盆冷水,很多紀錄片里的影像資料并不總是可信,他們像是被旅游手冊鼓惑的城市游客,到了地方才發現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美好。第六天的時候,團隊到達了陜西銅川。張景決定一路向西,經由甘肅,進入新疆。他覺得新疆或許是最難的部分。“先把最難的拍了,后面的也就都不怕了。”張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然而這樣的路線選擇并不能讓所有人真正贊同。那天下午,小蔣忽然表示家里有事,無法繼續走下去了。張景沒有說什么,但心里很急,不知道該怎么辦。本來三人的制作團隊,加上一個司機,已經夠“磕磣”的了。這下少了會攝像的助理,只剩下一個沒有真正執導經歷的光頭導演和兩個幾乎什么都不會的門外漢。張景覺得自己被推到了懸崖邊上。他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決定讓喜歡攝影的何思庚擔任攝像師,但也只能簡單地跟他說一些按鍵的使用而已。

      汽車繼續向西行駛。離開北京已經一個星期,拍攝終于步入正軌,甚至漸臻佳境。他們在甘肅境內的黃河岸邊拍攝到了羊皮筏子的制作過程,在新疆阿合奇見識到了柯爾克孜族的花氈,在喀什附近的英吉沙尋訪到了工藝小刀的制作者,還在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邊的策勒縣找到了民族樂器巴拉曼的制作者胡大拜爾地。

      在這個陌生的西北省份,張景團隊的鏡頭記錄下了異域的戈壁與城市,以及那些熱情的人們。在喀什,張景正在尋找可以俯瞰全城的地方,一位維吾爾族大漢主動邀請他們到自己的房頂,那是一個極佳的拍攝點。而在戈壁灘上的土房子里,胡大拜爾地的一日三餐除了馕和水,幾乎沒有什么別的食物,他便將儲備的二十多枚雞蛋煮了一半,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原本以為新疆會是最難的部分,沒想到竟然如此順利。”張景后來對《中國新聞周刊》這樣說道。二十年前,他曾花了兩個月時間,從北京出發,騎自行車一路向西,最后到了新疆。再度到達這里的時候,當地的旅游不太景氣,語言交流依舊是大問題,張景還經歷了腹痛發燒和個別設備丟失等狀況,但當地居民的熱情還是極大地刷新了這幾個外地人的印象。

      線斷了第八次的時候

      之后,張景帶著他的兩個同伴離開新疆,來到了青海和西藏,然后進入云南和貴州等地。他們在西藏達孜見到了制作佛像的著名手藝人土旦,在德格拍攝到了為印刻佛經制作經版的藏族青年,在云南勐海尋訪到了當地最后一位會制作油紙傘的老人坎溫,還在貴州的一個村落找到了用原始方法造紙的侗族老人。

      在達孜,土旦帶領著他的徒弟們,為許多寺廟制作佛像,每一尊都造價不菲。如果按照常人的理解,這位手藝師傅已經是千萬富翁了。可是土旦常常免費為很多寺廟造佛像,把賺到的報酬也捐給寺廟。這讓張景感到慚愧,相比之下,自己原先想要通過紀錄片賺錢的想法也許太功利了,那個所謂的夢想在這些藏族手藝人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在德格的印經院,制作經版的二十多位藏族手藝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長年累月地進行工作,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們睡覺的地方。整個印經院如同一座規模宏大的圖書館,而這些制作經版的手藝人則通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經版,制作出新的經版。經版本身會朽壞,文字則通過這些手藝人的勞作而傳承下來。他們的虔誠讓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張景感到驚訝,并促使他反思自己。

      而在坎溫老人所在的村子,原本還有幾個會造油紙傘的老人,但都陸續去世了,坎溫是最后一個會這門手藝的人。每天早晨,快八十歲的坎溫都會坐在門前,開始繁瑣的流程,一天可以造四把。每一項流程,他都如此熟悉。然而,在固定油紙傘的骨架的時候,股線卻不小心斷了。

      張景心里“咯噔”了一下,原來老師傅也有失手的時候啊,他在心里暗笑。坎溫有些尷尬,繼續嘗試,但股線再次崩斷,尷尬變成了沮喪。張景沒有一句話,等著坎溫再試一次。斷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時候,沮喪變成了震驚,甚至有些緊張無措,他嘆了口氣。張景咬著嘴唇,希望可以順利完成。到第八次的時候,坎溫終于成功了。不知道為什么,張景有些想哭,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六分鐘,他這才發現嘴唇有點咸,原來已經咬破了。

      整整一天時間都已過去,那把傘終于做好了。張景問坎溫的孫子,是否想過學這門手藝。對方搖搖頭,說這種傘很沉,年輕人不喜歡,只有老年人才用,他們去世的時候身邊也會帶一把。三年后,當紀錄片開始在一些平臺播出的時候,有網友希望可以買坎溫老人的油紙傘。當張景聯系到老人的家人,才知道坎溫已經在今年2月去世了。

      “他說,00后的實習生都能比我拍得好”

      直到后來,張景才發現,最難的部分根本不是拍攝的那四個月。原本他準備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后期制作,最晚也要在當年年底制作出來,然后尋找播出平臺。但沒想到的是,一等就是三年。終于還是做出來了,一起拍攝的同伴這樣跟張景說道。拍攝結束后,何思庚從電腦行業轉行,開始從事視頻制作服務,但據張景介紹,仍然處于行業的最下游,比較辛苦。喻攀回到了香格里拉的客棧,后來在攀巖的時候又不小心受傷了。他有時候會問起續集的拍攝計劃,準備還跟著去。對于他們來說,拍攝的那些天是經年尋常生活中最明亮的一部分。當然,只有張景一個人知道,后期制作的過程是如何繁復,而尋找播出平臺的過程又是如何令人絕望。

      當制作完成后,張景想要聯系中央電視臺,看看是否有可能在紀錄片頻道播出,但他心里有點沒底,便決定先從地方衛視“下手”。可是,他卻接連遭到了閉門羹。太差了,一位從事廣告行業的學長這樣對張景斷言,這部片子過于粗制濫造。“他說每個環節都很差,也沒有什么文采,隨便拉一個他們公司的90后,甚至00后的實習生,都可以比我拍得好。”張景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道。

      東北地區的一家電視臺沒有直接拒絕他,愿意播,但條件是必須放棄原有的配音,請專業的配音人員,用“規范”的方式重新制作。張景則堅持認為,這部片子不同于傳統的紀錄片,里面主要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現有的解說文字是他修改了十幾遍才完成的。專業人員看了一下,也說不容易配音。雙方僵持不下,便也只能作罷。另一家電視臺也愿意播,但要求必須把其中關于西藏的前半部分砍掉。“這相當于第二集就沒有了,這一集還是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也只能拒絕了。”

      跑了十幾家電視臺,最后都無功而返。張景把這個消息發到自己那個9人組成的微信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群里的人也說這個片子的種種缺點,跟《舌尖上的中國》那種紀錄片相差很遠。這是張景無法接受的,他的心情一下子降落到了最低點。這個時候,他還是會因為某個人的一句話而心情很差。他不斷地對片子進行修改,最后自己也失去了對這部作品的判斷力,他希望得到外界的積極反饋,雖然結果總是讓他失望。

      事已至此,張景放棄了用這部紀錄片來賺錢的想法,但為了接受拍攝的那些老人,他覺得必須要堅持下去,至少要播出來,免費都可以。原來的一些客戶找到他,希望可以繼續合作,但他也都只能拒絕了,公司只剩下一個空殼。為了維持家里的正常開支,他瞞著妻子,跟朋友借錢。有的人借了他三萬,有的人則直言,說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為了妻子和女兒,應該努力賺錢,最后象征性地借給了他兩百。無論借多借少,張景都表示感激,然后將這些賬記了下來。他常常在沒有人的時候拿出來這張記賬單,然后又放回去。

      最后,張景徹底放棄了在電視臺播出的想法,將這部紀錄片上傳到了B站上。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尋找手藝》在這個二次元文化大本營的網站上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很多年輕網友發現了這部作品的另類之處,平視的鏡頭語言給了觀眾足夠多的參與空間,真實的人物故事和制作流程則讓他們受到很大的觸動。很快,這部紀錄片被網站推薦到了紀錄片頻道的上,某家知名電影自媒體也撰文推薦了這部作品。三年了,張景終于看到了希望。

      隨后,旅游衛視的《行走》欄目找到了他,決定播出這部“不按常理出牌”的另類紀錄片。另一家電視臺也主動伸出了橄欖枝。但是,收回成本似乎還是問題。張景算了一下,目前B站上的打賞算下來能有八百多塊錢,愛奇藝上的多一些,有一千四左右。主要還是靠電視臺,但一共加起來也不到拍攝花銷的十分之一。“我還是挺樂觀的,實在不行就去眾籌。”張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尋找手藝》意外火了之后,周圍的人都說張景出名了,妻子也叫他“張網紅”。2017年初,張景撐不下去了,不得不跟妻子坦白,此后家里各方面的花銷縮減了很多。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妻子表示了理解。在周圍人都議論《尋找手藝》的時候,中影集團的某位負責人聯系到了他,問他為什么這部片子會火起來,如何才能讓紀錄片成為一個不虧本的“買賣”。對此,張景也不知道答案。一家汽車公司也通過中間人找到了他,希望可以沿著路線再把跟汽車有關的部分拍一遍,將張景的那輛老舊車換成汽車公司的產品。張景拒絕了。

      第二季肯定是要拍的,張景對《中國新聞周刊》確認。此前有眾籌網站聯系過他,如果靠著現有的受眾基礎,也許可以眾籌成功。“最困難的部分都捱過來了,應該不會有更糟的情況了吧?”他最后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

    ?

    ?

    相關鏈接:

    非遺傳承人推動玉雕進校園:年輕手藝人要耐得住寂寞
    《吐槽是門手藝》掌閱獨家上線 李誕池子親授幽默技能
    大學生為同學免費修鞋200余雙 稱讀研不會放下手藝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

    相關鏈接: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非遺傳承人推動玉雕進校園:年輕手藝人要耐得住寂寞
    《吐槽是門手藝》掌閱獨家上線 李誕池子親授幽默技能
    大學生為同學免費修鞋200余雙 稱讀研不會放下手藝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 [編輯:程小欣]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