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內2015年11月8日電通訊:
新華社記者章建華 樂艷娜 閆建華
“在中國技術人員的耐心指導下,我們學到了先進的施工方法、工藝,受益良多,”越南工人黎文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作為一名越南境內中國民營企業——華越建筑責任有限公司的員工,黎文團在采訪中談及自己的感受,“中國公司對施工質量和進度要求非常高,尤其注重細節。中國員工不僅施工技術精湛,而且吃苦耐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動力”。
黎文團來自越南北部清化省,父親早逝,兄弟姐妹多,家庭條件差,早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曾到過馬來西亞和老撾。因沒有專業技術和特長,他一直沒有穩定工作。好在外出打工時有幸從中國員工那里學到一些漢語知識,使他得以在2011年回國后加入了華越建筑公司。
華越建筑公司是中國江蘇省通州四建集團2003年在越南注冊的獨資子公司,主營工程承包。
黎文團說:“剛進公司時,我只是帶著幾個小兄弟在工地綁鋼筋,搭模板。由于不懂技術,沒有操作技能,工作合格率很低。”
“但幾年下來,公司里的中國工人不斷關心幫助我和其他越南工人。我已經從一個普通打工仔成長為一個160多人團隊的領導。先后參加了幾個中國和德國企業的施工,參與了北江云中工業區和永福平川2工業區的建設,工程質量和進度都得到業主的肯定和贊譽,我自己感到很驕傲,”黎文團說。
黎文團用中文對記者說:“自從有了穩定的工作,很多老鄉和朋友都知道我們公司待遇較好、工資支付穩定,紛紛找到我帶他們一起工作。他們來到公司后,為家里提供經濟支持。大家對公司充滿了信任與感激,我自己也感到非常榮幸。”
在11月5日至6日對越南進行的國事訪問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進一步深化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包括深化貿易合作、加強相互投資,加快推進跨境經濟區合作。同時,還提出加強科技、教育、人文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
而目前中越間的產能合作就不僅加深了中越兩國經濟聯系,也成為中越人員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
在生產電動車的雅迪科技有限公司(越南)的員工食堂里,中國管理人員與越南員工一起就餐,便于了解他們的想法。公司負責人呂剛說:“實現公司管理本地化非常重要。我們畢竟身處另一文化環境,必須學會遵循當地做法。如果拿中國思維來處理越南問題就會造成很多困擾,而換成本地思維就會容易得多。”
雅迪公司內,中越文書寫的醒目標語寫著:“全員參與管理,才能生產出讓顧客滿意的產品。”“全員參與”就是實實在在的中越人員交流和本地化。
通過一年多與越南員工的接觸,越南北江云中工業區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勇智發現,中越兩國文化相近、易于溝通,越南員工非常勤勞、能吃苦。
“他們缺少的就是技術,”楊勇智說,“在中國師傅的教導下,經過半年左右,他們就能成長為熟練技術工人。現在,員工們紛紛開始學習漢語,已有將近40%的員工熟練掌握了中文。”
?
?
相關鏈接:
中越智庫研討中共十九大暨APEC框架下中越合作
實地感受中越邊境線上“經濟特區”
中國龍邦邊民互市貿易區建成開園 為中越邊境規模最大
“1369生命直通車”為中越民眾架起“生命橋梁”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