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東城,每一寸土地下面,都有好幾層故事。
在就“北京是中華文明金名片”這個主題進行采訪時,北京市規土委副主任王瑋反問我,如何理解打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這張“金名片”?我說,需放在5000年文明史和世界首都發展史這兩個坐標上看。他表示同意,并舉了不少例子闡述了北京文化底蘊的深厚。比如與新華社北京分社毗鄰的老墻根街就是“遼南京”的城墻根,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
可能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沒有意識到,歷史就在身邊,就在腳下。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歷史內涵極其厚重,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通過三個月走街串巷式的調研,我對北京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西城區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情況向區人大匯報前舉行了專家意見座談會,我有幸和古建專家王世仁等老前輩一起出席,大著膽子提出了一條建議:北京歷史文化如此悠久,尤其是老城數十平方公里,從朦朧薊城到遼金遺存,從會館煙云到名人祠堂,從百年老店到胡同小巷,人文薈萃,源遠流長,既然有全域旅游,那能不能提出“全域文化”的理念,實現文化的全景化、全覆蓋和全民參與?培育“全域文化”,既要加強對現存文物、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也要對已經不存在的許多文物、文化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方式予以呈現,如通過互聯網手段告訴人們一個個地方、一座座建筑背后的歷史、故事。
沒想到,這個概念被西城區委區政府接受了,他們多次召集會議,研究“全域文化”的理念、呈現方式等。
“至少西城區181個區級以上文物已經建立了一個初步的二維碼系統。”西城區文化委主任孫勁松說,區里15個街道都要建立自己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加專業博物館,再加區級、街道的博物館,構建起一個博物館體系,還在研究構建“虛擬全域文化博物館”。
“可以把一些博物館、名人故居通過內在邏輯聯系起來,比如魯迅先生,在北京除了故居,還有其他活動地點,如魯迅中學、大柵欄的青云閣,這些原本孤立的文物、故居可以通過現代手段串起來,你在一個地方看了,還能指引你到其他地方去,這就增加了文化的‘含量’。”孫勁松說。
處處是歷史,到處是故事,面積逾1.6萬平方公里的北京則應該打造“全域文化”之城。
就像之前我們獨家發現、深入采訪寫出的《北京,一條街巷儲存的民族復興“密碼”》一文中披露的:從西城區新文化街北側文華胡同的李大釗故居一路向東,穿越曾經是清朝“鐵帽子王”克勤郡王府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就能看到李大釗和魯迅都曾任教、發生過“三一八慘案”的原國立北平女子師范學校舊址、現在的魯迅中學,再往東就是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千年之約”晚會舉辦地的國家大劇院,這次主場外交標志著過去5年中華民族穩步走向“強起來”的新的歷史階段,而就在這個大劇院,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時曾上演過名為《尋找李大釗》的話劇……從李大釗故居到國家博物館約3公里,一路走來,猶如一部近現代史的濃縮畫卷。建設“全域文化”之城,北京有這個自信和底氣。
構建“全域文化”之城,還因為北京已經確定了“全面保護”的方針。從過去的整體保護,到現在的全面保護,其內涵和外延大不一樣。“全面保護就是分層次、分類型、分時間、分地域地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所有歷史文化要素,弘揚與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的大國首都。”北京市規土委負責人表示。
在生活中,也感到北京處處是歷史:
我住的小區,距離天寧寺橋下的護城河沒多遠,卻因為工作繁忙從未去過。今年以來,有機會去護城河邊走走,驚奇地發現: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北部,薊城紀念柱高聳,一側是刻有“北京城的守望者”侯仁之先生所寫“北京建城記”的石碑,就在不遠處的西便門明城墻遺址內,也有一塊不太醒目的石碑,上面是侯仁之題寫的《明北京城城墻遺址維修記》,天天生活在歷史之中而渾然不覺。
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我專門到古北口憑吊古戰場,結果發現,那里不僅有長城文化、抗戰文化,還有楊家將文化,保存至今的楊令公廟,仿佛將我帶進金戈鐵馬的遼宋時期……
這些感受,有點像青年時期的侯仁之先生回憶走出前門火車站時感受到的沖擊一樣:“當我在暮色蒼茫中隨著擁擠的人群走出車站時,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渾厚的城墻默然出現在我的眼前。一瞬之間,我好像忽然感到一種歷史的真實。”
放眼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這種“歷史的真實”亟待保護,正因為如此,北京新總規強調“老城不能再拆”——國慶前由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北京新總規,明確提出加強老城和“三山五園”整體保護,老城原則上不再拓寬道路,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構建看城市、看山水、看歷史、看風景的城市景觀眺望系統。而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已將北京16個區縣全部納入文化帶中。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正如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所說,首都文化是我們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這四個方面。
中國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多年前曾這樣形容北京歷史文化:“放眼世界,要認識到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整治好、發展好,是最有現實意義的,是中國最大的甚至是無與倫比的‘中華文化樞紐工程’”。將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這四種文化疊加、層壘,首都北京是最有可能率先成為“全域文化”之城的城市。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在北京,街道建博物館,村莊則在修志……傳承歷史文脈,從“名城”做起,從首都做起。中華文明已延綿5000年且沒有斷流。北京如果能建“全域文化”之城,其他120多座歷史文化名城甚至整個中國何嘗不可以倡導“全域文化”的理念呢?(作者系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總編輯李斌)
?
相關鏈接:
利比亞政府武裝力量宣布完全控制首都西南門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