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盤和林
日前,聯想發布第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總營收為118億美元,同比增加5%,同時除稅前溢利為3500萬美元,與上季度虧損7200萬美元相比,迅速實現了扭虧為盈。
此次聯想的最大亮點并不只是財務上的“扭虧為盈”,而是海外市場“亮瞎眼”,實現了高速增長。在聯想核心的個人電腦業務方面,在歐洲、中東及非洲區創下21.3%的市場份額新高。聯想數據中心業務在歐洲-中東-非洲和北美市場已經初見效果,連續2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并改善了盈利。移動業務方面,拉美、西歐、北美,銷量較去年同期的增速都高出市場超過六成。在新興市場,聯想保持了健康增長,在印度等市場都表現出色。
這次財報數據預示著聯想國際化戰略初獲成功。客觀地說,正如始于2004年的聯想國際化之路并非坦途,甚至是一條充滿荊棘之路。那么,聯想國際化成功的核心密碼是什么?筆者認為,歷經轉型脫皮之痛,付出試錯成本的聯想國際化,更能給中國企業帶來國際化樣本啟示意義——聯想國際化最讓人敬佩的地方就是長達十三年的探索,敢于咬緊牙關的堅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積極參與世界分工體系,國際化戰略成為中國類似聯想這樣的企業的必然選擇。聯想的國際化始于2004年,聯想以12.5億美元收購IBM PC業務,當時聯想的體量不到IBM的四分之一,大家都為聯想的”蛇吞象”所擔憂。最后,聯想成功整合,并一路并購成為全球“PC第一”。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坦言,大規模海外并購是聯想國際化品牌戰略的重要路徑,甚至可以說是一條捷徑,但這條捷徑同樣充滿著荊棘。從全球來看,跨國并購最終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不到30%,在并購失敗的案例中,70%都源于文化整合不力。為解決這一問題,聯想把總部遷到美國紐約,楊元慶本人常駐美國總部;為確保順暢交流,聯想把英語作為公司的“官方語言”;聯想甚至專門設立了“首席多元化官”的職務,此舉開了中國企業的先河。
戰略定位正確也罷,文化融合也好,教材上的國際化成敗經驗教訓諸如管理、人才可謂汗牛充棟,但任何戰略的實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需要的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持。實際上,聯想、TCL的國際化過程中,都曾經因為業務下滑等而飽受批評。
忍耐和堅持才是痛苦的事情,但正如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所說的:“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聯想個人電腦在巴西市場持續虧損長達7年多時間,但一直沒有放棄,今年成為聯想海外業務的一張金燦燦的招牌——全世界能把巴西市場做好的跨國公司沒有幾家,高達兩位數的利率,復雜的稅務體系,經常波動的匯率等,讓巴西市場成為非常難啃的骨頭,而聯想獲得了巴西市場的成功。
聯想在巴西摔過很多跟頭,經歷了反反復復的嘗試,從生產外包到自主生產制造,從并購當地公司到賣回,從空降高管到采用本地領導人,從用統一的產品到為當地做個性化定制。今天的聯想巴西,個人電腦的市場份額近20%,上季度年比年增速高于市場80多個百分點,更是結束了歷時7年多的虧損,實現了扭虧為盈;智能手機業務上季度年比年銷量增速高于市場26個百分點,以近23%的市場份額穩居亞軍,并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徹底扭虧為盈,成為移動業務的利潤大戶。
聯想國際化的啟示當然很多,例如,國際化人才布局、創新體系、全球產業鏈整合,本土化管理等等,但正如楊元慶所說:聯想從來都是一個認準了方向就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公司,我們會堅定地執行,堅持不懈地執行。
當然,達成目標的路徑需要探索,在前進的過程中要不斷調整,甚至一條路走不通,在檢驗、試錯之后需要換一條路走,但不會知難而退,而是會深入思考、排除萬難、執著前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恐怕才是聯想國際化成功的核心密碼。
“駱駝走得慢,但終能走到目的地。”中國是一個沒有跨國經驗的經濟體,企業國際化之路可能更加艱難一下,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一家企業能偏安一隅,唯有迎難而上。而聯想國際化迎來難得的柳暗花明,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既是鼓勵又頗具啟示意義。
(作者系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