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天放
據齊魯壹點報道,前不久,山東師大中建長清湖實驗學校接受學生“提案”,設立“無作業日”,每月中的一天不布置任何家庭作業,一時成為熱點,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10月31日,該校的孩子們度過了首個“無作業日”。“夢想成真”的這一天,多數學生選擇閱了讀和體育鍛煉。
請注意,濟南這所小學的“無作業日”是每月一次,不是去年備受關注且僅設在9月20日的“無作業日”。一年一個“無作業日”基本等于白過。而就在11月10日,新華網的一條消息稱,南京部分小學“無作業日”真的來了,孩子每周三過一次“無作業日”。面對家長“萬一作業被分攤”的擔憂,有學校回應稱,將調整教學進度,不加重孩子的負擔。
其實,“無作業日”并非什么新鮮事,早在2005年,包括上海、河南、江西、湖北、新疆、山西等多省市的教育部門就出臺規定,將每年“兒童節”定為小學生“無作業日”。不少地方在除“兒童節”外也設立了“無作業日”。遺憾的是,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有家長流露“‘無作業日’能讓孩子上半天課嗎”這樣的焦慮。而且,各地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并未對執行有嚴格的約束。因此,“無作業日”最后基本上都成了孩子們的“紙上福利”,還有家長索性讓孩子這一天寫家長布置的作業。
濟南這所學校的小學生在“無作業日”還真做了不少其愿意做的事。孩子們有的做手工、繪畫,有的讀必讀書,有的開展體育鍛煉……而無論做什么,孩子們都顯得很開心。因此,把更多時間留給孩子自己支配,讓其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總比被困在完成作業的煩惱中強多了。也許,一年一天“無作業日”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一個月一次倒也不錯,而一周一次看似更能給孩子們緩解課業壓力。
毫無疑問,小學生在學業上“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寫作業,沒完沒了的作業,令其身心疲憊;作業每天都有,占用了孩子們大部分時間。也許有人說,小孩子放學后,如果不寫作業,那學到的知識如何鞏固,不寫作業豈不是像“熊瞎子掰玉米”?這種說法恐怕站不住腳,也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的小學生就沒有多少作業,取而代之的,是開發興趣,培養心智,動手實踐,或培養思考能力等,更注重打好學知識的基礎,而非知識的簡單積累。而這些孩子長大了反倒不比我們的孩子差,卻比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大堆“知識”的孩子更健康、更快樂、更有創造性。
在知識的灌輸中,在不停地寫作業的壓力下,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在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養等方面,肯定受到制約甚至扼殺,這也是“作業過多”一直被詬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學不到知識,就是再遲鈍的孩子,也不至于最終學不到那些淺顯知識,家長不必過度焦慮。一周有一個“無作業日”,讓孩子們自己規劃自己的時間,或家長和老師幫忙出主意,尊重孩子的意愿干點其他事情,反倒能增強孩子們的想象力甚至創造力,使其更健康、更快樂成長。
可見,設立“無作業日”具有積極意義。“無作業日”確實在為減輕孩子們學業負擔著想,即便有一些爭議,但初衷沒有任何問題。然而,“無作業日”也絕非意味著“撒手不管”,孩子畢竟還孩子,需要適當地引導。必須認清的是,僅靠一個“無作業日”就想達到為孩子們減負的目的,未免一廂情愿,必須在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上再加把勁才行,如“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如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如果不在更大的方面做出必要改變,設多少“無作業日”恐都效果有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