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望村發現疑似元明年間“復式”窯洞
本報11月14日訊(記者李吉毅)在黃土高原上,土窯洞并不稀罕,可是二層的土窯樓卻很少見到。近日,一座保存完好的二層土窯樓在高平市寺莊鎮市望村被發現。發現這座土窯樓的是晉城市長平之戰文化研究會會長李俊杰。
今年春天,受高平市寺莊鎮政府委托,李俊杰為寺莊鎮市望村推薦申報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工作做準備,在村里進行傳統村落古建筑調查。在市望村西莊上自然村,李俊杰發現一處保存非常完整的土窯樓建筑。
“土窯洞建筑,在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比比皆是,并不稱奇,但土窯樓卻并不多見。”李俊杰解釋道:“在單層窯洞的基礎上又開鑿第二層,成為土窯樓。”在市望村發現的土窯樓稱奇之處是:在窯洞之中不僅有樓,而且還有4個里外套間,主窯洞分里外兩大間,側面還有4個里外套間,在套間的過道中間,鑿有炊煙灶具等,還有石碾磙子,供生活使用。土窯樓坐西朝東,在窯洞過道南屋,鑿壁偷光,又形成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使得土窯樓通風采光非常好。
據市望村村民牛庚誠老人講,在土窯樓南面,原來還有一座三層土窯樓建筑,是村內牛氏的祖居。可惜的是,這座三層土窯樓在前幾年坍塌了,這座土窯樓可能是市望村最古老的民間建筑。
這座二層土窯樓南北長25米,窯洞門寬1.4米,窯洞內寬2.8米,長23米;內有一個儲藏室,寬1.8米,長2米;土樓寬2.8米,樓窗高0.8米,寬0.7米,樓上有寬3米的土炕及火炕等。
相傳,這座二層土窯樓始建于明末清初。在民國之前是牛福年居住,牛氏后人一直使用到上世紀70年代。
從土窯樓二層木板的陳腐風化程度,并借鑒當地元明磚樓建筑樓板情況分析,李俊杰推測此窯樓應是元明年間的建筑,而窯內所使用的磚瓦,與元明建筑特征基本相符。“窯樓選址考究,選擇在一處高層厚土結構的土崖內,冬暖夏涼,避風遮雨,堅固耐用。”李俊杰認為,這座牛氏土窯樓沒坍塌的主要原因,與選址土厚層高、土質堅硬有關。
在二層土窯樓附近有牛福年的墳塋,現存《唐故牛府君墓志銘》碑。據碑文記載:“泫氏邑城南八里邑間,祖塋市望村蝴蝶南坡,北枕羊頭山,南踩炎帝嶺,面扶王屋山,東飲丹水碧透。谷曰帝君之舊,工商俱興,物阜民足。智者慧眼,擇居而擁。牛府君諱震,祖居鄉民,官累三轉至長子令、潞州別駕……生永徽辛亥(651年),卒于開元丁巳(717年),葬祖塋。”
由此推斷,牛氏先人牛震曾在唐玄宗時期任長子縣令、潞州別駕。這通墓志銘是30多年前,牛氏后人在整理坍塌的祖塋時移到地面上的。
“這座土窯樓建筑非同尋常,在土窯洞建筑史上別有洞天,是目前晉東南乃至山西現存土窯樓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奇特、最安全的建筑之一,是此次推薦申報傳統村落古建筑中晉城市區的珍貴建筑文化遺產。”李俊杰介紹,今年10月份,國家住建部專家對市望村上報的書面材料進行復核時,看到如此奇巧特別的土窯樓建筑,也感到特別驚喜,認為是土窯建筑中的珍品。
?
?
相關鏈接:
帶頭“吃虧”的“最美村官”:放棄宅地搬進土窯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