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印斌
日前,廣西外國語學院發布通知,從11月1日起,學校禁止外賣及一次性飯盒、塑料打包袋進入宿舍。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出臺這項規定主要是基于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考慮,也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可否認,當下不少外賣確實存在食品制作環境差、食品衛生安全缺乏保障的問題,媒體也經常曝光“黑心商家”的負面案例;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筷子等也每每引發健康及環保質疑。至于外賣小哥因為搶時間、拼速度而導致可能的交通隱患,甚至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然而,僅僅因為存在這些問題或隱患,高校就悍然“封殺”外賣,一律禁止,未免太過武斷粗暴,并不可取。
外賣食品質量缺乏保障,這應該是當下食品行業的通病,并不是說外賣的表現就更差。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徹底改善公眾的食品安全環境,指望“禁止”更像是因噎廢食,并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如果監管不到位,不僅外賣會出現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學校的食堂似乎也一樣不能置身事外。
此外,校方擔心叫外賣成了常態,會讓學生更懶惰:“宅在宿舍,一邊吃著外賣,一邊上網、打游戲。”這個理由顯然更荒誕,大學生是不是宅,原因很多,干外賣何事?作為一種普遍的校園現象,甚至是社會現象,僅靠禁止外賣,似乎并不能療治大學生的“懶癌”。
高校以蠻橫強梁的態度禁止外賣,是對學生正當權利的粗暴干涉。在日常生活領域,學生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和服務,即便是在校園之內,學校也不得強制學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買什么或不買什么。
這不僅僅是一種選擇的自由,更是一種法定權利。像以往那樣,食堂做什么學生就吃什么、再貴再難吃也只好忍著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開放、互聯的信息時代,學生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遺憾的是,很多高校依然堅執于以往固化的強制管制思路,渾然不理會外邊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權利意識也今非昔比。遇到問題和麻煩,無論是學生談戀愛,還是學生叫外賣,學校不去積極想辦法尋求解決路徑,而是動輒就拿出禁令、封殺等等老套路,試圖管住管死,這也太讓人失望了。
學生為什么紛紛叫外賣?除了校方說的懶惰之外,難道學校食堂沒有責任?如果高校的食堂不能與時俱進,改變菜品單一、口味單調、價高質次等老毛病,又怎么可能指望學生都去照顧生意?又怎么好意思不讓學生叫外賣?
世界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而有些高校的管理還停留在行政化管控的舊軌道上,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學生的用餐問題如此,教育問題恐怕也是這樣。為什么不能多一些開放思維、疏導思維乃至服務思維呢?(胡印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