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抒寫人民情懷”,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歌劇論壇17日在上海衡山賓館百花廳舉行。歌劇論壇圍繞歌劇在當代如何“多元融合,創新發展”這一核心話題,從編劇、作曲、導演、理論等各個角度,深入探討歌劇發展的相關命題,尋求中國民族歌劇的未來。
在新的歷史階段,進一步探索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之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反映現實社會實踐,傳承中華優秀文明,創作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歌劇佳作,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必然要求,是一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大工程。
圍繞“民族歌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主題,音樂評論家、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聲樂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居其宏回顧了民族歌劇的經典作品和歷史高潮,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面臨著社會的審美多元和音樂劇發展,民族歌劇陷入“一脈單傳”的窘境。
“在目前的民族歌劇中,劇本創作是個大問題。詞寫得漂亮,同時還要會寫戲,要會刻畫人物、組織情節。”居其宏表示,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民族歌劇受到重視,但真正具有民族歌劇核心特征的劇目仍不多。他指出振興與繁榮民族歌劇,仍待解決一系列理論和創作難題。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金復載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總結分享了他的創作經驗,首先確定受眾,然后選擇手段;做到既尊重歌劇體裁的傳統,又要打開創新思路;在融合其他手法時,要注意內部統一;同時必須注意音樂與戲劇的有機結合。
關于全球化語境中歌劇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燕迪分析了20世紀西方歌劇出現了多樣、多元的局面及大量新創歌劇審美吸引力普遍下降的問題,提出中國歌劇有其獨特性,一方面要開掘本土資源,一方面要放眼世界,把握好藝術品質和觀眾接受的合適尺度,促進具有世界意義、同時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創作。
國家一級編劇,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劇團編導室原主任馮柏銘提出學習與創新的問題,過去只可借鑒,不可復制,民族歌劇發展需創造自己的品牌,馮柏銘描繪歌劇從業者的“中國夢”就是“為世界制定歌劇新規則”。
中央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廖向紅認為應該重視對優秀民族歌劇的研究和傳承,創作者必須擁有國際視野和現代眼光,不該把歌劇的“民族性”狹隘化。
從學術角度,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院長蔣一民對民族歌劇發展的“形態、技術、質量”作了分析,“中國歌劇要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央,就需要創造一個技術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形態。”
《歌劇》雜志執行主編游暐之從如何吸引更多觀眾的角度,對歌劇發展提出幾點建議,“要做到在內容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得到共鳴,要充分考慮審美差異,同時鼓勵探索創新。”(完)
?
相關鏈接:
航拍海口獨具特色“文化帶” 博物館圖書館歌劇院等連成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