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求索、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昔日邊陲漁村蝶變轉型
鹿城揚帆追夢新征程
黑白照片中,三亞解放路,街道窄小,沿街建筑低矮破舊,街上行駛著零星幾輛汽車、自行車、三輪車。“阿儂,看得出這是以前的三亞嗎?”年近80歲的“老三亞”容開宏細翻著拍攝于上世紀80年代的照片,向孫子娓娓道來鹿城故事。
這段黑白記憶,很難與今天三亞這座充滿朝氣、活力的國際化濱海都市聯系起來。自1987年11月20日三亞升格地級市以來,三十載光陰彈指一揮,三亞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搶抓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有利契機,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一支柱兩支撐”產業格局建立,以幸福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市,創新求索、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昔日邊陲漁村蝶變轉型,書寫時代新華章。
夯基礎:經濟發展大步走
屹立于三亞東南角山頂,一座高達15米的“鹿回頭”雕像,記載著城市的文化之根、發展之脈,“鹿城”由此得名。
時針回撥30年,1987年10月1日,正值籌備海南建省、三亞升級時,一場“鹿回頭會議”在此召開。會上,籌備組成員確定了“把三亞建設成為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一個多月后,在近33萬鹿城兒女的殷切期盼下,國務院正式批準三亞升格為地級市。
然而,要成為國際之都,并非易事。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3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82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18億元,這,就是1987年時三亞的全部家當,第一產業占據產業發展的半壁江山。
“一個港口,一條解放路,一條紅旗街,路上有一座電影院,一個菜市場,完全就是個小漁村!”三亞市民何太勝對當時“巴掌大”的城區記憶猶新。
在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的年代,三亞百業待興。時任市領導班子明確提出把旅游業作為帶動三亞經濟起飛的中心產業來抓。那一年,三亞旅游接待人數僅為13.99萬人。
這座邊陲漁村,正式開啟傳奇的“旅游時代”:建成國內首家五星級度假酒店——凱萊度假酒店,三亞逐步成為國內酒店國際化水平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建成國內首個國際郵輪專用碼頭;推動“離島免稅、航權開放、26國免簽、空域開放”等優惠政策落地,打造全球最大單體免稅店;創新“四位一體”治旅模式,成立我國首支旅游警察支隊……
短短30年間,三亞旅游產業質效齊增,2016年,接待過夜游客164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54億元,較1987年均成百倍增長。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穩步推進,帶動“大三亞”旅游經濟圈聯動發展,旅游新業態各美其美,國際航線網絡逐步加密,南山“4+2”、亞特蘭蒂斯等項目加速建設。
聚焦城市發展,優化產業格局,三亞加快構建以大旅游為支柱、以新興科技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支撐的“一支柱兩支撐”產業格局,打造三亞現代化經濟體系。三亞圍繞“綠色有機”做文章,做強農業品牌、打造“南繁硅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建設“十鎮百村”;同時,以千億級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推進互聯網信息產業、海洋科技產業發展,加快新興科技產業發展。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至475.5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89.58億元,是1987年的500倍!
今年8月,三亞通過《三亞市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行動方案》,以“十大行動”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三亞城市地位特殊,必須以改革開放的思維,國際化的路徑,世界級水準的規劃、設計和謀劃,干一項成一項,堅定不移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當好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排頭兵。”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嚴朝君說。
補短板:幸福民生奔小康
三亞市吉陽區羅蓬村脫貧戶藍德珍說,自己有道不完的感謝。去年因專業養殖技術缺乏,家中245只雞交叉感染全遭殃,黨員“親戚”、扶貧干部知道后,立即請來了養殖專家指導生產、加強防疫。
這樣的助貧故事在三亞一個個貧困戶家里上演。夯實扶貧開發隊伍、特色產業開發、醫療健康工程、社會保障基礎兜底等13項精準扶貧措施,溫暖著貧困戶的心頭。2016年,三亞實際脫貧人口4678人,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達7406.64元,同比增長160%以上,均達到“吃穿不愁”、教育、醫療和住房有保障等標準。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人民幸福是三亞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十載如梭歲月,建市以來,三亞歷屆領導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做好民生實事,打造幸福民生城市。2016年,三亞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7年的8325元增至3.11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7年的444元增至1.34萬元,70%以上的財政支出投入民生領域。
“‘五網’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環島高鐵三亞段、繞城高速公路、鳳凰國際機場建成,學校、醫院、文體設施日漸完善,沙地變高樓,菜地變商區,在三亞,我很自豪!”三亞市民王水秋感嘆道。
回首30年,幸福感、滿足感在三亞百姓間傳遞——
棚改戶呂秀妹感激擁有了更舒適、更友好的人居環境。近年來,三亞重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棚改安居”工程,以棚改之力提升城市品質,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熏陶;
中廖村村民黃菊金不再“看天吃飯”,收入更穩定、有保障。在“十鎮百村”工程的推進下,中廖村導入優質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樂享“旅游飯”。
市民張蕓境點贊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等優質醫院陸續落地,菜籃子工程、住房保障工程惠及民眾,社會治安逐年向好。
今年,三亞持續聚焦城市民生短板,發布《三亞市幸福民生行動計劃(2017-2021年)》,以“十大工程”切實解決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下決心拿出真金白銀,大力度、大手筆推進民生工作,全力打造幸福三亞。
促發展:生態文明年年強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生態城市綠皮書,三亞在全國286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登環境友好型、綠色生產型、綠色生活型、健康宜居型四項城市榜單前十名。
“三亞具有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先天優勢,中央、省委更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給予極大支持,推動著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三亞收獲生態好名聲、好口碑,在三亞市環保局副局長王蓓看來,其實在情理之中。三亞設市以來,先后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先進園林城市、全國生態示范區等稱號。
然而,生態底子雖好,但缺少科學治理思路,生態路并非一帆風順。1984年,三亞城鎮化率僅為12.29%,城中沙地、沼澤地、菜地是常見景觀。同時,在城市加速發展中,三亞也患上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城市病”。
“白鷺公園不見白鷺,受人為干擾,水域生物鏈幾乎斷了。”三亞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林貴生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三亞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系列“雙修”實踐、“創文鞏衛”探索穩步推進,全面治理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治理全系統,下大力氣對海岸帶整治、河污治理、破損山體修復,構筑“山、海、河”生態系統;
治理全覆蓋,喊停房地產項目興建城市公園,491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鄉居民共享環境福利;
治理全方位,三亞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推進,用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出臺《三亞市白鷺公園保護管理規定》等多部法律法規,以法為劍呵護生態……
堅持走生態路,“自然圈”更熱鬧了。“海石”開花、海豚騰躍、蛙鳴蟲叫、白鷺翩飛等成為鹿城名片,2016年三亞森林覆蓋率達68%。今年10月,三亞出臺“生態文明建設100條”,闊步探索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市打造。
“三亞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以最嚴格的措施來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三亞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三亞市長吳巖峻說。
三十載風雨兼程,三十載砥礪前行,鹿城奮斗不息。如今,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貫徹省第七次黨代會,省委七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三亞奮勇向前,加快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城市,當好提高海南國際化水平、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排頭兵。
三十而立,歲月如歌。三亞,昂首闊步向前進!
?
?
相關鏈接:
三亞30年的“三級跳”:從海南邊陲小城到世界濱海旅游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