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家醫院的估值超過30億元人民幣;有人說,這家醫院能把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醫療資源對接到上海來;還有人說,這家醫院總能吸引各種號源緊張的專家前來“多點執業”。
10月30日,這家傳說中的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向全國最頂級的專家們發出“邀請”:來分股權吧。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這家醫院為醫生預留出10%的股權,將出售、分發給那些“值得長期合作”的醫生。
第一輪分股,有50多名醫生報名參與,最終有7人經遴選獲得了總計約0.5%的股權。究竟什么樣的醫生可以拿到股權?醫生們為什么愿意放下“身段”到這里來執業?醫生們想要什么樣的發展空間?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在進行的“醫生合伙人”制度,將成為我國醫改實踐的一份有力參考。
什么樣的醫生能拿股權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本身,就是一片醫改的試驗田。它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最大的控股股東是上海國際醫學園區。一“出生”,它就備受矚目。它是國家衛計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醫改試點項目”和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單位,有超過1000名外院專家在這里“多點執業”,其中200余名專家與醫院產生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他們每周至少會有一到兩個半天在這里問診。
入股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用上海三甲醫院皮膚科醫生張梅(化名)的話來說,“沒什么醫生是不愿意的。”
張梅說,新時代患者日益增長的對健康生活的向往需求,與現有醫療資源之間出現了較大的落差,與此同時,醫生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所在。為了看一名專家的門診,與專家說上幾分鐘的話,有的病人要排上一整天的隊。
“醫生也需要出來樹立自己的品牌。”張梅發現,很多公立三甲醫院年輕的主治醫師,已經有了“樹品牌”的自覺,他們會在網上詳細回答病人的提問,態度可親、語氣平和,“如果能在國際醫學中心樹上品牌,求之不得。”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副院長彭添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一年多前,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不到一周時間就有50多名醫生報名參與醫生持股計劃。這些醫生中,有主治醫師、副主任、主任醫師,有名醫,也有職級不高但口碑很好的“小醫生”。
“并不硬性要求一定是多資深的醫生。可以是副主任以上、高年資、名聲很好的醫生,也可以是醫技得到公眾認可的醫生。”彭添智說,一個硬性要求是,持股醫生應該是與SIMC合作穩定的醫生,“每周來坐診,并且未來3~5年長期合作。”
醫生們可以在這里建工作室、建醫生集團、建創業基地,也可以和其他醫生集團合作與互補。醫院,成為一個平臺。它能為醫生做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撐,其中包括:執業落地、醫生助理、品牌營銷和客戶維護等。
入股醫院,醫生更看中什么
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本次拿到SIMC股權的7名醫生中,有5人來自體制內的醫學院校和三甲醫院,兩人來自體制外的醫生集團或自由醫生。這與此前多家媒體報道的“體制內醫生不愿去體制外”情形恰好相反。
張梅就是第一批拿到股權的三甲醫院名醫。她告訴記者,實際上,醫生入股醫院的愿望很強烈,只是大多數公立醫院并不支持自己的“名醫”去民營醫院執業、入股。“醫院不支持,就容易給學術地位、經濟收入、聲譽等帶來負面影響。”張梅說,自己之所以敢于“大膽地”到SIMC進行多點執業并入股,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SIMC與她所在的三甲醫院是合作單位,醫院領導也支持。
SIMC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家國有、民營資本混合制、探索醫改的先鋒醫院。它在擁有極佳的硬件條件的同時,還兼顧專業的醫護團隊、職稱評定等功能。最近,一名剛剛從公立三甲醫院“跳槽”過來的主治醫師,在入職不到一年里,已經獲得了申請副高(即副主任醫師——記者注)的資質。
一般的民營醫院,雖然能給醫生帶來較為可觀的收入,但卻往往無法使醫生在學術上、職稱上得到滿意的提升。
2016年,超微創醫療中心主任醫師章建全從三甲醫院離職,出來創辦自己的醫生集團,有40多名醫生與他的集團合作,其中約10人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這個醫生集團的首選執醫地點,就是SIMC,而章建全本人,也成為第一批入股SIMC的“醫生合伙人”。
“最看重兩點,一是個人業務能力發展,二是團隊品牌的建設提升。”章建全過去是超聲科主任,要帶領全科室為全院臨床科室服務,還要搞好科室自身的綜合發展,“面較寬,焦點難集中。現在我本身是一個品牌,很多輔助人員為我這個品牌服務。”
章建全曾在國內率先開創出甲狀腺結節超微創消融治療術,在三甲醫院工作時,除了為病人做治療,他還要兼顧科室行政管理、業務建設,排班、開會、醫患糾紛處理、醫德醫風建設、科研、教學、課題設計、指導學生等,“每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時間精力有限,面面俱到卻不能保證一面精彩。”
如今,已經在業內、在病人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他,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病人接觸,把自己的技術練到最好、發揮到極致。
醫生也想與每個病人交流30分鐘
有意思的是,與常人想象的不同,醫生們入股SIMC、到SIMC執業,并不完全是為了“多掙錢”。實際情況是,對某些醫生而言,“出來干”和“在公立干”掙的錢相差并不太多。
從一家三甲公立醫院“跳槽”出來的自由醫生、脊柱外科專家傅一山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自己在公立醫院工作時,各項收入相加,與現在做自由醫生掙的錢基本一樣。不同之處在于“自由”和“被尊重”。
“以前吃個午飯20分鐘,病人都要敲門進來。一天看100多個病人,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傅一山成為自由醫生后,可以自己選擇“靠譜的”非公立醫院坐診,每次出診都有后方團隊安排好病人數量和就診次序,還有助理在一旁陪同處理繁瑣事務。
“名醫”變身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后,傅一山發現,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病人。
章建全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與SIMC科室經理對接時的情形,對方當時為難地拋出一個“硬指標”給章建全,“我們這里要求醫生首診至少跟病人交流30分鐘以上。”章建全一聽,笑開了花,“這個規定很對,這樣醫生才有充分的時間了解病情。”
在日本交流學習時,章建全對日本醫生的“待客之道”念念不忘。每個病人進屋,醫生會送上一杯咖啡或茶水,開始“海聊”,“醫生引導,病人慢慢談,聊著聊著病因就聊出來了。”
公立三甲醫院受制于“海量病人”,無法實現“慢聊”,但在SIMC這樣的醫院,醫生們可以和病人聊天。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有國資背景,SIMC的收費只有一般高端民營醫院的一半左右。
張梅認為,自己在SIMC進行多點執業,能“更自由地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實際上與她同時在公立三甲醫院的工作可以形成“互補”,“我在這里打響品牌,對公立醫院也是一種品牌支撐。”
但并不是所有醫生都適合“出來干”。章建全經常提醒自己的學生,不要沖動辭職,“在公立三甲做好本職工作,等技術和學術都有一定成就了,再出來感受下外面的氛圍。”
52歲的章建全是個過來人,他從一名醫大畢業生成長到科室主任,提高自己的醫技,全部在公立醫院內完成。他不贊成把脫離體制內醫院作為一種時髦或者浪潮來追趕,“原來的體制過去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某些機制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了。但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和批判。從體制內走出來一定要慎重考慮。”
今年8月,他以SIMC即將到位的新晉股東的身份,向高層提了個建議——為醫院周邊駐軍部隊及軍人家屬提供免費高端體檢服務。這項公益活動,得到高層認可,即刻推行,“現在是股東了,不一樣了,醫院的方方面面,都是我自己的事。”(記者王燁捷)
?
?
?
相關鏈接:
默克爾:組建少數派政府不如重新大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