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的文明、璀璨的文物,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根據所在。不過,文物流失早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日前,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http://bdww.sach.gov.cn)正式上線。今后,海內外公眾如若獲悉涉及中國被盜、丟失文物去向的有關線索,都可在平臺直接進行舉報。
動動手指,就能助力“走失”的文物早日回家——在萬物互聯時代,這大概是既有情懷,又有創意的務實之舉。截至目前,這一平臺共在19個省份采集了2230余份被盜(丟失)文物信息,先期發布約200條相關信息。邏輯上說,民間智慧若能繼續按圖索驥下去,追索不止,不僅會讓追繳工作如虎添翼,而且能有力打擊文物犯罪。
這些年,大量有家難回的中國文物不是遺散在世界各地,就是轉手在利益勾兌的名利場。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如何讓這些中華瑰寶回歸祖國,始終牽動著國人的心。
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的構架,起碼有三重正向價值:
首先,這是追索追繳文物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利用大數據、依托互聯網乃至將平臺融合進手機APP,等于為“走失”文物布下追根溯源的天羅地網。從專業追索追繳到全民共同參與,“朝陽群眾”也好,“西城大媽”也罷,都能為“走失”文物的回家之路盡點心、盡份力。
其次,它將喚醒全社會呵護并珍惜文物的公共意識。平臺上盡管都是被盜(丟失)文物信息,但在檢索與瀏覽文物影像、類型與名稱、編號與年代、工藝技法與完殘狀況等過程中,對網民來說,亦是文物常識和歷史的再教育。畢竟,對于文物保護的千秋大計來說,僅有一部《文物保護法》或一套保護機構是不夠的。公眾對文物知敬畏、懂珍惜,平臺上的數字才會小下去。
最后,在更宏大的法治視野下觀之,平臺既是“權利聲明”,亦是“主動出擊”。據稱,此平臺所有數據信息都會上傳至國際刑警組織的被盜藝術品數據庫,以后若在國外出現信息庫內文物拍賣等,根據國際公約,就可以主張權利把它追索回國。當然,這也是對相關灰黑利益鏈的警告:贓物買賣已在群眾眼皮子底下,須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
長遠來說,構建平臺只是第一步,善用平臺才任重道遠。如何讓平臺街知巷聞、讓平臺信息有序流動、讓平臺功效振聾發聵,是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問。愿平臺能讓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愿旅行在外的我們不再對著祖國的文物慨嘆“他鄉遇故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