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
每晚9點至11點,在橫亙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市拉斯奎鎮庫勒來克村里,階梯教室燈火通明,書聲瑯瑯,400多名村民帶著課本和文具,像孩子一樣認真地學習著。
“嘴巴嘴巴在哪里?”
“嘴巴嘴巴在這里!”
今年3月1日,曾經紅火的夜校在庫勒來克村再次開課,從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到個人素質提升,再到專業技術培訓,村民們開玩笑說,上完夜校的自己是“升級版”。夜校在相對欠發達的庫勒來克村成為村民拓展眼界的渠道。
自治區審計廳駐庫勒來克村工作隊隊員迪麗努爾·甫拉提介紹,每天晚上9點到10點,和田地區統一進行國家通用語言遠程授課,10點到11點自治區審計廳駐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加授1小時課程。“我們用最易懂的方式,采取情景對話、游戲互動等介紹知識。”迪麗努爾說。
起初每晚只有十來個人的課堂,現在已經擴大至400人,讀書聲日漸響亮。“首先就是要學好漢語,這樣我才能去考成人大學,畢業后當一名護士,那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所以我沒有曠過一天課,我要走出農村。”村民美合日班·買買提艾麥爾說,她從開班之初就跟著自治區駐村工作隊上課,最初一句話都不懂,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和書寫。
新疆有眾多民族,在一些農牧區和偏遠山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農民不能熟練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隨著發展的需要,打通語言壁壘,成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步”。今年起,自治區在天山南北推行農民夜校,利用農忙之余的閑暇時間提升農民技能,尋求更多的致富機會。像庫勒來克村這樣的農民夜校,現在已經遍布新疆各個村鎮。
在500公里外的新疆喀什市阿克喀什鄉庫木麥勒村里,派孜拉·吐爾遜熟練地操作著電腦,用“網路”把農民手中的農產品銷往各地。“現在做農村電商,生意非常好,村上的人羨慕,都去夜校學習漢語來操作電腦。”派孜拉說。
不久前和田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模擬考試中,庫勒來克村408名村民參加了考試,358個村民順利通過。“我覺得我給村民們教的不僅是語言,而是打開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道路,為了他們今后掌握新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們一起脫貧攻堅的新征程。”迪麗努爾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