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可以說是積極擁抱互聯網,不斷用新技術優化服務的樣本。自2011年京津城際鐵路率先試行網絡售票之后,僅用了三年時間,12306網站就將全民帶入互聯網售票時代。之后,12306又專門研發APP版,使手機購票占互聯網售票的六成以上,而針對動車上的餐飲問題,今年又推出手機訂餐服務,實現了“坐高鐵、點外賣”。最近,又出了一則利好消息:網絡售票的支付方式中新添了微信支付。
公共服務流程,關系到每個人的辦事成本。我國移動支付年均量達至35.33億元,對很多人來說,微信支付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是讓辦事更高效得體的好方法,但對公共服務部門來說,擺正態度擁抱互聯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當中,自然要考慮由此產生的技術和人力成本,也要考慮用戶數據是否會被企業抓取等。但也有很多政務部門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習慣性地找出很多理由,比如“技術不成熟”“條件不允許”“現實有難度”云云,明明可以通過網絡完成預約和辦事,非得要求現場排隊交材料;打個電話或者聯網查詢就能弄清楚,一定要當事人提供各種證明;有現成的技術方案不用而自己開發,結果流程復雜、體驗不佳……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關鍵在于做好“加減法”。做好“減法”,就是刪減不必要的環節和流程。近年來,國務院通過多種方式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向縱深,多次印發關于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的通知,取消一批行政許可,清理審批中介服務,削減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砍掉各類無謂證明等,切實解決了群眾“辦證多、辦事難”的問題。當然,“減法”之外更需要“加法”護航,通過多種手段提高辦事效率,增強服務質量。要做到這一點,既要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服務方式,還要注意到如今是互聯網高效便捷的時代,網絡不僅可以用來推動產業轉型,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一些“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上,同樣可以嵌入“互聯網+政務”和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事實證明,推動“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開啟了“群眾點鍵,數據跑路”的辦事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務的速度與溫度。
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全面推廣“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等,以切實解決困擾公共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部門已經建成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初步形成網絡化、標準化、體系化,但也有很多部門在政務融合上稍顯落后。政務和互聯網的融合程度,既取決于政府軟硬件方面的技術能力,以及對公眾需求的精準識別,也取決于政府是否能轉變思維,是否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企業,借助第三方平臺的技術和生態優勢。因此,要不遺余力地推進一體化建設,增大技術投入,認真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反饋,豐富用戶體驗;同時,應該轉變心態,向市面上比較成熟的方案借力與合作,比如在交易環節推廣移動支付,在綠色出行上鼓勵共享單車等。
當前,社會治理模式正從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轉變,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用好互聯網,善做加法,是公共服務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王慶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