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奇比分引發輿論關注——
校園足球再次強調“健康精神”
記者 郭劍
一場比分為30∶0的學生足球賽,在上周引發了眾多足球愛好者的關注——河南省濮陽市第三屆“市長杯”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最后一輪比賽,濮陽市油田一中隊以30∶0的懸殊比分戰勝了油田三高隊,并憑借凈勝球優勢獲得了這屆“市長杯”的冠軍,而原本有希望獲得冠軍的油田二高隊獲得亞軍。
“因為對油田二高隊不滿(在與該隊比賽中輸球且數名主力球員受傷無法繼續參賽),所以油田三高隊故意大比分輸球、送油田一中隊奪冠”,是由濮陽市教育局牽頭成立的調查組得出的最終結論,這場打出不可思議比分的比賽成績被認定無效,油田三高隊主教練郭耀東因管理不善被調查組問責。
對于近年來一向對“弄虛作假”零容忍的校園足球而言,這場比賽并非假球,只是孩子們“發泄不滿情緒、消極比賽”,但這樣的情緒以及這樣的比賽,已經完全偏離了校園足球本該積極向上的發展軌道,校園足球原本要帶給孩子們的快樂,也被這場怪異的比賽完全抹殺。
“這樣的比賽,不符合我們的辦賽理念,我們做校園足球工作,比提高孩子們足球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大家規則意識和紀律觀念,尊重足球比賽本身。”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全國校園足球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說,“我們已經到了認真思考校園足球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但無論如何到了哪一階段,校園足球都要教給學生們規則意識、團隊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及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
“尊重規則、團隊合作、拼搏精神、正確面對勝負”是足球運動被納入到校園體系所需要遵從的核心觀念。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其中專門提到“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而經過3年時間的推動,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兩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越來越多的孩子愿意走上綠茵場去尋找踢足球的快樂。
“校園足球,側重點是在育人,我們組織校園足球比賽,就是希望通過聯賽帶動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校園足球和青訓系統聯賽不一樣的地方。”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秘書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常務副主席薛彥青說,“校園足球本身就是學校體育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擴大足球人口方面,校園足球做了很多工作,以前有500支學校球隊參加的大體協的聯賽,現在參賽隊是1500支,過去我們組織的初中組和高中組的比賽除了家長沒人關心,現在我們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絡上轉播了大約200場,每場觀看人數在10萬左右,這也是校園足球取得的切實進步。”
按照校園足球的發展規劃,在校園足球人口逐漸得到提升之后,建立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體系的細節方案,到了需要進一步落實的階段——作為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的配套活動之一,由教育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和法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共同主辦,首都體育學院承辦的中法校園足球人才培養論壇日前在北京成功舉辦,中法兩國教育界、體育界專家就如何促進校園足球的發展、建立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討論和交流,盡管兩國國情不同,但法國方面“組建一個包括了法國足協、法國大體聯、教育部、體育部甚至職業俱樂部代表的全國性的協調委員會來負責青少年足球發展大綱制訂”的做法,還是值得中方借鑒。
“目前的協調機制,是我們大體協和體衛藝司、中國足協定期會晤,保證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效果很好。”薛彥青說,“下一步如何進行頂層設計,還是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法國足球的經驗,是體育部門對青少年足球的無私支持——法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秘書長文森·維涅說,法國體育部和法國足協每年向學校足球輸送教練員和裁判員,幫助法國校園足球比賽的開展,而這方面所需要的經費,法國體育部門會承擔70%,“因為足球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的倫理教育,這是納入整個國民發展體系的內容,體育部門有責任支持體育運動的開展。”
在中國國內,校園足球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門,因此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的通力合作,是今后數年校園足球堅持普及、努力提高的關鍵所在——30∶0的足球比賽,除了對孩子們的心理傷害沒有任何意義,做過40年體育教師的人大附中北京三高足球俱樂部基地主任李連江說,學校體育教育的欠債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清賬”,只有社會各界意識到學校體育、校園足球的真正價值,校園足球的開展才有意義,“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健康的體育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有時候甚至超過智力教育,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足球本身的快樂傳遞給孩子,足球其實并不復雜,只有孩子們體會到足球本身帶來的快樂,他們才能真正愛上這項運動。”
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