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一個綠色的海洋,滿目都是綠草茵茵芳草萋萋,散落的水塘像珍珠碧玉一樣鑲嵌在綠色地毯上,好像是美麗的草原搬到了這里。與其說這里是一座村落,不如說是一幅綠色的畫卷,這方土地就是江蘇省鎮江市句容草坪之鄉——西馮,一個茅山腳下因草而聞名的鄉村。就是這棵起初并不起眼的小草,帶動起句容萬名農民從事草坪種植銷售,開創農民創業的“眾人模式”,年銷售3億多元。
西馮村地處丘陵地帶,是茅山老區的一個貧困村,全村80%的土地七高八低,過去實行傳統的“沖田種水稻、崗坡種旱谷”的單一種植格局,農業低產低效、農民增收緩慢、群眾經濟貧困,人稱“北大荒”。
半畝草坪帶來新的發展思路。窮則思變。西馮村草坪種植始于1997年。那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羅業貴看到工地上需要草坪,就回家種了半畝多,一年生產三季,上市就銷售一空,效益比傳統農業增加一倍多,在村里引起很大的反響。村兩委會立即上門了解。老羅說他看到建筑工地上十分需要綠化材料,而外面草坪苗木買賣較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番話對村兩委會的觸動很大,便有了發展草坪的想法。隨后又請來農業專家實地考察,專家也指出西馮村土質、水源等符合草坪生長需求,種植草坪大有可為。
有村民的實例,有專家的評定,村兩委會拿定了主意,確定了“改糧種草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調整全村農業結構,種植草坪以及苗木,發展最符合本村地理條件的農業項目。
簽訂銷售協議,讓新生事物落地生根。發展思路確定下來了,但是落實過程中又碰到了難題,就是愿意種植的人很少。經過了解,村民們認為草坪是新生事物,心里有二怕:一怕種不好,二怕種出來了賣不掉。
針對村民們的顧慮,村兩委會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從句容農林學院請來專家對村民進行草坪種植技術培訓,并請羅業貴對村民進行指導。
而村民們最擔心的是第二個問題,賣不掉咋辦?村兩委會放手一搏,以村委會的名義和村民簽訂銷售協議,主動幫助銷售,轉移市場風險。這下,村民們定了心,有十幾戶和村委會簽訂協議,開始種植草坪。第二年獲得大豐收,賺了不少錢。沒有種植的農戶紛紛開始種植草坪,到1999年,全村草坪面積就達到了上千畝。此后年年擴大,到2002年,全村草坪面積達到了2000畝。
村民張學友,1998年的第一批種植戶,決心大,當時就一次性把家中的十幾畝承包面積全部改種草坪,建起了草坪種植場,現在發展到40畝,又建起一支銷售隊伍,草坪生產加銷售兩項,年收入三十多萬。早年在深圳創業的村民陳文軍,2012年,賣掉企業回家種草坪,租賃100畝土地,建起了草坪種植園,近年又建起了機械施工隊,今年總產值能達800萬元。羅先波,西馮草坪鼻祖羅業貴的孫子,發展草坪400多畝,辦起了2家草坪苗木種植場,種植有土和沙土草坪,他說今年毛收入能達400多萬元。
“讓市場走在生產前面”西馮人敏銳捕捉市場訊息,始終走在市場營銷最前沿。20年間風云變幻,從最初,農戶挨家上門跑工地、跑公司,硬是用勤勞雙腳“踏”出市場,西馮草坪開始走出句容;隨后,互聯網的普及給銷售帶來新機遇,借助互聯網廣告投放,西馮草坪逐漸邁入華東各市。不過,真正實現西馮草坪銷售幾何級增長、產業裂變式發展則是如今的“眾人模式”。
在該模式下,村里電商銷售風生水起、微信、QQ、微博營銷火爆,逐漸打響起“西馮草坪”品牌。周云霞,人稱“賣草姑娘”,算得上是句容草坪網絡銷售第一人,是一位美麗的80后農村女青年。2006年,那一年秋天草坪滯銷,草農們日夜犯愁,大片綠油油的草坪面臨被毀的命運。周云霞想起自己在淘寶上開網店的經歷——能不能試試互聯網呢?她通過該平臺發布信息,快速獲得了訂單,從此以后聯系者絡繹不絕。如今,她早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草坪銷售面積近千畝,是西馮草坪最大種植戶之一。據了解,該村通過爭取項目、自籌資金等方式,全力推動合作社“互聯網+農業”的電商模式發展,投入500多萬元打造西馮花草木交易市場和電商交易平臺,實現銷售半徑再擴大。
2016年,西馮村花草木合作社年創銷售產值達1.6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45萬,人均純收入達32600元。昔日的“北大荒”,今天真正成了綠色的銀行。同時帶動周邊延福、王莊、曹村、天樂、后河、茅山等8個村共同發展花草木業,面積達到了3萬多畝,年銷售3億多元。(李根喜姚永康 徐科 慶海)
?
?
?
相關鏈接:
中國故事·感受治國理政|家在岸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