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華
11月21日,凱旋后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代表團在分散一個月之后,又在北京集中了,參加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的隆重表彰大會。國家對金牌選手獎勵人民幣30萬元、銀牌獲獎者獎勵18萬元、銅牌獎勵12萬元、優勝獎獎勵5萬元,且全部獎金均為“免稅”,不僅如此,獲獎者還將由地方人社部門給予相應職稱;同時,對技術指導專家組(含技術指導專家、教練和翻譯)給予相應的獎勵。(11月27日《中國青年報》)
獲得一項技能“世賽”獎牌,伴隨而來的就是獎金、戶口、職稱、待遇和各種榮譽,對這些來自普通甚至貧困家庭的職業院校學生或是一線技能員工,則意味著一夜之間命運發生巨大改變,就連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的北京戶口,也會向這些技能獎牌獲得者敞開。技能英才真正實現了“名利雙收”。
坊間有句老話: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一線生產崗位上的技能員工成百上千萬,他們在盡責流汗向市場奉獻出“中國制造”的同時,也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值得尊重和既普通又偉大的勞動者。然不能不承認的是,由于技能員工崗位普通,收入一般且晉升渠道相對較窄,再加上是集腦力與體力為一身的工作,相對艱苦,長期以來并不為人們所青睞。而專為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技術學院等大中專院校,常常也只是農家子弟甚至貧困家庭學子的“樂園”。技術院校學生就業不愁,卻不受社會“待見”,甚至還會被一些人視為“沒出息”,期關鍵問題就在激勵措施不夠,讓技能人才難以看到奔向頂峰的目標。
國家這次重獎參加技能世賽凱旋的選手,各地方政府雖然獎勵標準有差異,但相對去年和過去,卻均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媒體的充分報道,讓整個社會看到,即便是最普通崗位的技能員工,只要將技能發揮到極致,不僅同樣可以成為世人仰慕的“明星”,更可以比肩奧運冠軍,這不只是讓技術學院學生和技能崗位員工看到成長的目標,會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更彰顯國家和地方政府乃至全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極大尊重。對倡導“工匠精神”無疑更具推動作用。
筆者非常贊同幾位人力資源部門領導對重獎技能選手的態度,通過重獎發揮出的“桿桿效應”來撬動各方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促進技能人才事業發展,讓技能冠軍家喻戶曉,主動向社會釋放出尊重技能人才的強烈信號,吸引更多人致力于技術的精益求精,促進更多技術院校提升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讓專研技術和創新創造在我們的社會蔚然成風,讓全社會和每個家庭都能看見和感受到,憑技術不僅可以“吃飯”,更可以成就夢想,這對于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乃至加快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顯然更具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平心而論,盡管每位在技能“世賽”上獲得金牌的選手,全國、省、市、學校一圈下來至少能夠得到130萬元以上的獎金,看似“巨額”,但與奧運冠軍相比,顯然還是“小巫見大巫”,在筆者看來,技能“世賽”金牌,不只是像奧運冠軍那樣“為國爭光”,更能為國家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發揮出最直接的重要作用,相比起奧運冠軍,技能“世賽”金牌獲得者的獎金不是太多而是相對降低,與技能“世賽”金牌所產生的巨大社會成效并不成比例,因此,對于技能冠軍的獎勵,還需要增加分量,不僅要敢超奧運冠軍,更要讓社會人人“心動”,通過重獎來激勵更多技能精英的涌現,“獎”出國際市場更多一流匠心的“中國制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