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2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屈凌燕、魏董華
當今城市和區域之爭,已經不局限于區位條件,更重要的是連接全球資源的能力。浙江正通過“10萬企業上云”計劃,加速向智造大省邁進。不僅如此,“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正在創造下一代的創新體系和社會治理方式。
乘“云”登高提升未來競爭力
在浙江,敢為人先的企業通過上云感受到了云計算、大數據帶來的巨大紅利。全國最大的輪胎制造企業中策橡膠集團在生產環節引入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工業大腦,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分析每一塊橡膠的出身,匹配最優的合成方案,極大地穩定了混煉膠性能,平均合格率達3%至5%。
得益于企業運維數據的上云,千里之外的新疆,盾安系能源風力發電機組的一臺發電機的齒輪箱的異常數據,會第一時間給位于杭州總部的總工程師顧毅的手機上發推送。“捕捉傳感器的異常信號,提前找出可能產生的故障并進行修復,我們能節約的成本將超過百萬元。”顧毅說。
吉利汽車、春風動力、協鑫光伏、徐工集團等企業也紛紛采取了“上云行動”,在營銷支撐、個性化定制、大數據分析和提高合格率上取得了明顯效果。
浙江省經信委信息資源與基礎設施處處長洪杰表示,企業將管理、業務上云,可以省下購置服務器、架設機房的錢,大大降低創業創新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
浙江省今年計劃新增上云企業10萬家,培育國內領先的云平臺服務商3至5家、行業云應用平臺10個、云應用服務商100家,形成典型標桿應用案例100個。
與此同時,云平臺、云服務商蓬勃而生,由阿里云、騰訊云、百度云、網易云等50多家國內知名系統集成商、基礎設施提供商和應用服務商組成“企業上云服務聯盟”,基本覆蓋了國內主流IaaS、PaaS、SaaS等云服務領域。
“云”經濟成為新動力引擎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領域,從關鍵技術突破到各種場景應用,云計算已經深入生產領域,融入百姓生活。
10月12日在杭州舉行的云棲大會上,高精度北斗微系統產品發布。產品研發方、云棲設計有限公司CEO潘一方介紹,微系統技術同時具備導航模組、2G模組和SIM卡的全部功能,體積不到現有產品的二十分之一。業界認為,這一技術將拓展北斗在國計民生中的普及應用,滿足物聯網智能終端的多樣化需求。
“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的應用產品,彌補“人”的短板。近期在浙江義烏舉辦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博覽會上,名叫“帕達”的帕金森癥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機器人引來廣泛關注。“帕達”外形小巧,通過對人體生物信息,如面部表情、運動傳感和聲紋采集,給醫生提供客觀的診斷證據。“帕達的敏感性高于人工主觀判斷,可以對帕金森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降低約35%的診療費用。”成都哈工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總裁賈寧說。
智能餐廳、AR照相館、刷臉支付、ET醫療大腦……一個個前沿科技觸發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暢想,也為浙江加快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提供了動力。前三季度浙江信息經濟的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了3454億元,增長15.9%,占全省GDP的比重達9.35%,信息經濟已經成為浙江名副其實的支柱型產業。
“云模式”展現智慧城市未來
當今世界,互聯網是基礎設施,數據是生產資料,計算是核心能力。“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正在創造下一代“智慧型”社會治理方式。
浙江擁有一個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政務超市”,省市縣三級政府6萬余個審批事項均可一網搞定,將“人跑腿”變為“數據跑路”,百姓可以像逛淘寶一樣逛部門,并使用支付寶繳費。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還能解決城市治理中更復雜棘手的問題,“城市大腦”便是其中的一種嘗試,已在杭州、蘇州等城市進行了推廣。
“城市大腦”迎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交通擁堵。對包括擁堵、違停、事故等,“城市大腦”融合了地圖、交警微波和視頻數據去感知交通事件,并觸發機制進行智能處理。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認為,在預判交通流量,給出解決方案方面,機器更具優勢。
數據顯示,杭州主城區的高峰期平均行車速度提升15%,區域平均擁堵時間下降9.2%。在蘇州,數據的傳播甚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百姓的出行方式。
解決交通擁堵,僅僅是個開始。“‘城市大腦’的目標是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和決策,將城市打造成一個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空間。”王堅說,未來人工智能會在更多領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變化。
?
?
相關鏈接:
杭州實現公交移動支付全覆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