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聯賽:2016賽季俱樂部總成本110多億元 虧損近40億元
中新社北京12月5日電 (記者王曦)中國足協財務風險防范國際研討會5日在北京舉行,中國足協財務咨詢顧問商普華永道在研討會上公布了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的部分收支情況: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為70.82億元(人民幣,下同),而俱樂部總成本為110.14億元其中,虧損近40億元。
其中,收入最高的俱樂部是收入最低俱樂部的50倍,成本消耗最大的俱樂部則是成本消耗最小俱樂部的38倍。從這個數據不難來看,中超俱樂部在運營上的成本普遍大于收入。中甲俱樂部的情況基本相同:總收入只有10.92億元,總成本則為19.15億元,同樣是成本大于收入,但整體規模和中超相差甚遠。
11月4日,遼寧沈陽,看臺上的球迷打出橫幅寄語遼足。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從俱樂部收入比例來看,中超俱樂部商業贊助占得64%,為最大比重,賽季收入占14%,球員交易占11%,門票比重則只有3%。這組數據說明:目前中超俱樂部的盈利模式基本限于傳統的商業贊助模式,并沒有在門票和其他周邊產品上進行研發,存在商業化程度過于單一的問題。
與2015賽季對比,2016賽季俱樂部平均成本為6.88億元,是2015賽季3.87億元的近一倍,平均人工成本(教練、球員、工作人員)也由2015賽季的2.16億元提高到4.64億元。但是,青訓成本雖然增幅達到了68%,但總基準較低,2016賽季俱樂部在青訓方面的投入只有0.32億元,2015賽季則為0.19億元。
轉會方面,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轉會總支出中的78%用于購買外援,22%用于運作國內球員,收入方面,出售國內球員占到了總轉會費收入的81%,外援僅占19%。
總成本費用中,人工成本消耗最大,占比67%,球員資產攤銷占到18%,青訓投入則只有5%。
通過這組數據不難發現,當前中國職業俱樂部存在俱樂部投資者結構相對單一、職業俱樂部的商業開發處于早期階段,普遍虧損、人工成本占比較高,青訓支出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等問題。(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