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賀少成
【風·尚】歲末職場,你被“恐慌癥”擊中了嗎?
本報記者 李丹青
“換工作了嗎?”“沒呢!”當被問到近況時,陳學偉突然打一激靈。原來一直對工作不滿意的他,剛剛在某社會招聘網站上注冊賬號并錄入了簡歷,“注冊時挺尷尬的,膽戰心驚中發現好多同事都在網上投簡歷”。
焦慮成了困擾職場人士的一大“心魔”,在歲末年終“大爆發”。他們或焦躁,或倦怠,愈發覺得工作無趣。
職場高發“年底恐慌癥”
這是陳學偉踏入職場的第5個年頭。本科畢業后,他順利進入北京一家做新能源的國企工作,先后在技術、行政、市場等部門輪崗。身為“土著”的他,就這樣開始了工作不緊不慢、收入不高不低的職業生涯。
剛上班的前兩年,陳學偉不停地接觸不同部門的工作內容,新鮮感十足。當時的他,雖然覺察到單位工作效率低下,但他不想走馬觀花式跳槽,加之入職不久的跳槽,薪水漲不了太多,陳學偉邊工作邊觀望。
但陳學偉越等越失望。“今年公司職代會報告說,職工人均收入漲7.8%。”可熬到年底,陳學偉發現收入不僅沒漲,反而比去年還少,“去年月收入還能到7000元,今年月均還不到這個數”。
眼瞅著其他公司的同行動輒上萬元的收入,最近的一個工作日,陳學偉悄悄在招聘網站錄入信息,“我設置的是不讓同公司的看到,但尷尬的是看到好多同事都在上面注冊了”。
職場焦慮其實是普遍現象。去年底,有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絡對2000余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年末焦慮”,而51%的受訪者“年末焦慮”來自工作壓力。
一個工作日的20點,剛下班的陳燕邊吃飯邊和記者聊了起來。兩年前,大學畢業后的陳燕進入了北京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工作的高強度和全年周六日無休,時常讓她覺得片刻的休息都很奢侈。
“周六日不來上班要請假,領導還不一定批。”面對記者的不解,陳燕一臉淡定,“要沖業績啊,要開說明會啊,要培訓業務員啊……”月入4000元的陳燕在公司已經算是高收入了,同事間時常調侃“我也是時薪10塊錢的人了”。
陳燕所在的公司,“離職”從來不是避諱的詞。因為身體透支嚴重,周圍的人都勸陳燕請病假,可是她自己不好意思,“已經斷斷續續吃了一年中藥了,最嚴重的時候正講著課嗓子說不出來話了。”
日常社交中,陳燕不愛發語音,“我有語音恐懼,因為業務員總喜歡給我發特別長的語音,每天都很忙,根本沒時間聽,我現在害怕看到語音,習慣性轉成文字看”。
煩惱的人們各有各的煩惱
根據360搜索大數據,25歲~34歲年齡段人群職場憂慮指數最高。這個年齡段人群與80后人群較為接近,已是當下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往往是家庭支柱。他們工作生活壓力較大,職場憂慮指數也較高。
“有人介紹對象時,我掙得還沒女方多。”收入低導致的囊中羞澀,是讓陳學偉想跳槽的主要原因。
此外,單位“等靠要”“慵懶散”等低效作風更讓陳學偉疲于應付,甚至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在他看來,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只是一份工作,不能稱為“事業”,“我現在在市場部,做最多的不是開拓市場,而是處理各種報告和報表,反復做報告,找各種領導審批,內部流程繁瑣,時間都浪費了”。
和陳學偉對工作的抱怨不同,在廣州某商業銀行就職的趙明哲產生了職業倦怠,工作4年的她越來越覺得工作“無趣”。
在趙明哲看來,做好一份工作需要的是興趣和能力。剛開始工作的前兩三年,新工作新環境有新鮮感,可她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適合銀行的重復性勞動,“所有工作流程化,無趣,自己只是一顆螺絲釘,沒有生命”。
越是不喜歡越沒有動力。每周五例會,趙明哲和同事都要匯報當周和下一周的工作內容,“每逢周五就焦慮。”有時剛在工位坐下,趙明哲就會被領導催促:“窩這兒干啥,跑出去拉客戶呀!”她不得不出去跑市場,“一開車就焦慮起來,也不知道去哪兒。”
同樣面對焦慮,趙明哲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女同事好多為了照顧家庭,選擇換一份輕松的工作,而男同事再難也只能“扛著耗著”。考慮到“35歲前是職業有選擇空間的階段”,趙明哲已經開始尋找創業項目。
職業焦慮并不止存在在年輕人中。在人力資源領域摸爬滾打數十年后,白璐已是一家規模不小的互聯網公司的人事經理。收入、職級、晉升等方面都令人滿意,白璐開始糾結“幾十年如一日地做著同一種工作,不知道試試其他工作內容會不會更喜歡。”
“我老公做了將近20年的軟件開發,有時我們都覺得越來越沒意思,幻想開家書店或做做銷售,是不是更有趣?”白璐說。
有行動才會有改變
日常工作中,總有同事向白璐吐槽職場煩惱,只是入職時間不同,煩惱的點各有不同。
“剛畢業的應屆生,他們不知道喜歡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入職2~3年后,根據各自性格和興趣,他們逐漸發現自己適合做什么,但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去嘗試;入職5年左右,他們開始結合收入考慮晉升,甚至想換一個平臺發展。”白璐介紹,像她這樣工作10年以上的,各方面打拼到相對穩定,職業成就感就開始降低,甚至有些厭倦工作,不想為了工作而工作。
相較于10多年前自己所處的年代,白璐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職場上表現得過于浮躁,跳槽率過高,“這在招聘時很吃虧。我們將畢業后3年內換5~6份工作、每份工作不到1年的簡歷稱之為‘難看的簡歷’。”
白璐所在的行業內,大家對頻繁跳槽的看法幾乎一致。她介紹,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公開要求應聘者5年內跳槽不能超過3次,“企業越來越看重職業忠誠度,頻繁跳槽的話,時間都花在適應新環境上了,說明這個人基本功不高。縱觀業務好的人,他的時間都花在熟悉工作上。”
每到年底,前來尋找職業生涯規劃師趙曉璃幫助的人就會多起來。從她經手的大量咨詢案例來看,很多人深陷痛苦卻無能為力,就是因為被無趣的表象所迷惑,并沒有想辦法改變“被動工作”的局面。
這些人無數次想切換工作軌道,但不知道是否能夠順利切換,對未來充滿不確定和不自信。趙曉璃說,按照時髦說法,人們應“追隨自己的內心”,但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各項能力不能掉隊。
所謂的理想工作,只是頭腦中的幻想。趙曉璃總結道,在職場中很多人光知道干活,卻從來不去琢磨工作規律和方法,長此以往,永遠在低水平重復,消耗了本就不多的工作熱情和動力,越做越受挫,越做越無趣,越做越沒有成就感。
楊絳先生說,“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在職場上,想得太多也是“病”。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想去抱怨,不如主動去做,有行動才會有改變。
?
?
?
相關鏈接:
鄭州警方通報“保姆電梯內毆打孩子”:已被行政拘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