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優化土地整治,發揮濕地自身效用
潭豐洋 又見濕地鳥翩躚(美麗中國 和諧共生)
濕地中的黑翅長腳鷸。陳松 攝
從海南海口市區出發,驅車約40分鐘,鄉間茂密的樹林迎面而來。同行者告訴我們:“潭豐洋到了。”
潭豐洋濕地位于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境內,是羊山濕地的南部地帶,核心組成部分是超過320公頃的火山熔巖濕地景觀。獨特的火山地貌、充沛的降雨,使得地下水在此匯合,并以泉水形式流出。
在海南,這樣的地方并不稀奇:水退為田、水漫即為洋,有田種田、有洋打魚。若非一個土地整治項目,這塊土地也許沒這么引人關注。
“海口是一個具有5種濕地類型、2.9萬公頃濕地的城市。叫停客土回填項目,讓濕地更像濕地,是像潭豐洋一樣的濕地近年來發生的最明顯的變化,也是海口所有濕地的成長路徑。”海口市濕地保護中心主任陳松說。
一朵水菜花的慶幸,一塊濕地的轉機
平整的濕地上,一只褐翅鴉鵑輕巧掠過。
曾令德是新坡鎮仁里村村委會副主任,仁里村在潭豐洋邊。他的印象中,潭豐洋里原先最不稀奇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菜花。
大學生村官周緣曾在當地做過生態調查:“以前幾乎每家都有十幾箱蜜蜂,主要采食水菜花的蜜,后來隨著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惡化,水菜花越來越少了。”
“如果按照原有的土地平整方案,水菜花一朵都不會剩。我們都替水菜花慶幸。”曾令德說。
2012年,為了提高地力,當地政府在卜茂村推廣土地平整項目,包括客土回填、道路硬化、水利硬化改造等。客土回填,即填掉洼地,重新從別處引來土壤覆土。水利硬化改造,則會改變濕地水流向,魚類、鳥類生存環境都會受影響。
“政府是好意,圖紙一出來,全村人都不干了。沒了水,土怎么會好。對濕地的認識,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不一定比專家少。”曾令德說,有的地方做了示范樣板工程,村里人去看了,水利工程是硬化好了,但土壤板結得厲害,莊稼質和量都差了,“我們仁里村80%的水稻產量都指著潭豐洋,希望優化土地平整方案,既能保護濕地,又能把土地平整項目做好、增加收入”。
就這樣,一個項目僵持了好幾年。2016年12月,海南省域“多規合一”改革持續深化,海口請來專家團隊對濕地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劃定生態紅線。
毫無疑問,潭豐洋處于生態紅線范圍。征求群眾意見后,原有的土地平整項目被叫停,換之以生態土地平整項目+濕地公園項目。“建設省級濕地公園,田還是田、洋還是洋,加強生態修復,整治面源污染,防止開發破壞,還要對水菜花等植物進行復育、修復和提升,讓周邊群眾能從祖祖輩輩所擁有的美好生態中獲益。”陳松介紹。
濕地留下來了,村民也從中嘗到了甜頭
濕地保留下來了,村里人從濕地保護中嘗到了甜頭。
潭豐洋同時具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以及庫塘濕地四類特點:蜿蜒6公里的沃宋溝與東西長約2.2公里的長欽湖入南渡江支流,共同組成永久性河流濕地;面積約90公頃、海南最大的自然濕地湖泊長欽湖;約320公頃的火山巖泉水濕地;約1.6公頃的庫塘濕地。規劃區范圍內有多處地下冷泉涌泉口,其中最大一處八仙泉在美面溪北側,經檢測水質為直接飲用級。
潭豐洋濕地公園總面積1萬余畝,目前在濕地范圍內發現植物300余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4種,具有代表性的有海南梧桐、水菜花、野生稻等;發現鳥類50余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40余種,具有代表性的有紅原雞、褐翅鴉鵑等。
濕地要美麗,村民也要更富裕。在海南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仁里村變化越來越大:村口修了新廁所,光電路網氣改造也納入了區鎮村規劃;村里有人開始籌劃買一兩只小船教游客捕魚,也有人打算用火山石的祖屋開民宿。
說話間,一個200人的旅游團進了村。火山濕地出產的花生、鴨蛋成了搶手貨,有人追著曾令德問,“有沒有火山濕地出產的大米賣?”阿德有點不好意思:“前幾天都賣完了。”
傳統的村莊引入了外來的力量,濕地保護和創新發展結合得更緊密。這其中,有技術的創新——“我們正進行水菜花復育,相信很快這里又會開出更多水菜花了。”周緣說。同時,有業態的更新——“美麗鄉村不僅是農家樂、田園采摘,我們正在設計觀鳥平臺,讓這里成為攝影愛好者拍攝濕地鳥類的地方。”更有觀念的變化——卜茂村口正準備重新修整排水溝,村里老人提出意見:“水泥墩子不好看,能不能弄得自然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