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學者為我市文化發展獻言獻策
論文將梳理成冊出版 為建省30周年獻禮
海口網12月11日消息(記者吳雨倩)弘揚海口優秀歷史文化,打造海口文化品牌。今天上午,由市文物局主辦的“2017年海口地區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海口舉行。來自省內外的2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海口起源于漢代,開埠于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海口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連接我國內陸與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樞紐,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積淀。經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我市不可移動文物達到1560處,占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三分之一。其中,革命文物、華僑文物、民族文物和古建筑、古村落獨具特色。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綠色發展理念,為加快建設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活動現場,各專家學者通過歷史、考古、建筑、文史、非遺等方面對海口文化發展發言獻策。其中,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院長劉詳學,他的論題是“論唐胄治邊的歷史貢獻與精神品質”。唐胄,海南瓊山人,是明代弘治、嘉靖之際的名臣,在其17年的宦海生涯中,先后在廣西、云南等邊疆地區任職。在任職期間,體恤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其編撰的《瓊臺志》,對當時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秦曉華,從“民國時期海口華僑建筑研究”角度出發,講述民國時期,大量華僑投資海口,投身于醫療、教育、商業、娛樂等行業建設,不但促進了海口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建筑群;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巨斌認為,海南八音器樂是隨著中原文化傳入海南而興起的一種民間器樂,在傳入的過程中融合了本地的文化元素,成為具有海南特色的民間器樂代表。
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表示,近年來,省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海口歷史文化的保護和挖掘,并多次實地調研做出指示。2017年以來,更是將包含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南渡江鐵橋、石室仙蹤等10余個文物景觀的修繕、展陳,以及周邊地區的“活化”開發和綜合提升列為海口市城市更新的工作項目,著力推動文化復興,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根脈,講好海口故事,擦亮海口歷史文化名城品牌。
此外,他透露,將通過此次的學術研討會,收集并梳理專家學者的會議論文,并集結成冊,將于明年3月底前出版,獻禮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
?
相關鏈接:
專家學者出謀劃策 海口海綿城市建設需全民參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