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鋼牙咬住“老賴”(論政)
張 璁
□執行“難不難”,緊密關系著老百姓的獲得感“足不足”
討債有多難?日前,河北唐山出現的一起“教科書式老賴”事件,讓聞者無不心酸:整整兩年,一邊是車禍受害人性命垂危,兒子等不到救命錢只得東拼西湊、苦苦哀求;另一邊卻是肇事司機忙著買房買車、轉移財產,然后兩手一攤“哭窮”抵賴。手握法院白紙黑字的判決書,可直到12月1日受害人最終不治撒手人寰,依然沒有等到那筆救命的賠償。如果不是受害人的兒子忍無可忍,決定上網死磕“老賴”,繼而引發了輿論與法院的迅速行動,“老賴”真有可能一直賴下去。
“執行難”由來已久,這起極端個案警醒我們:法院判決的嚴肅性如果無法在執行中得到捍衛,我們每個人都可能付出這樣的代價。
“老賴”的存在,“受害人”從來不僅僅是當事人。當判決執行舉步維艱,受害者們小到當事人除了財產蒙受損失,還有精神上無休止的折磨;大到法院權威、公信力遭受質疑,司法公正的彰顯失去了一個現實的支點。更有人說“執行難”就像是打了一張法律“白條”——“白條”打多了,傷的是法律應有的尊嚴,虧的是法治信譽的“儲蓄”,最終誘發的是一些諸如“信訪不信法”等社會問題。
更重要的是,公力救濟如果乏力,就可能讓老百姓的私力救濟走入歧途。鼓勵人們信仰法治、通過法治手段解決矛盾糾紛,這需要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來有效實現司法公正。在筆者曾經的采訪中發現,現實社會中存在一些所謂的“討債公司”,其中有些牽涉著黑惡勢力,跟蹤盯梢、威脅恐嚇、非法拘禁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可如果法院遲遲保障不了當事人的正當權益,一些合理合法的訴求就有可能轉向像“討債公司”這樣的灰色地帶,而這背后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和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執行作為司法的最后一環,是老百姓真正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正義,其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絲毫不亞于審判。2016年的全國人代會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曾在報告最高院工作時公開承諾: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據今年7月全國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推進會上透露的數字,網絡執行查控系統建設已上線銀行3509家,全國法院通過系統查詢凍結案件1025萬余件,凍結資金867億元;對失信被執行人的聯合信用懲戒方面累計公開失信被執行人信息749萬人次;近三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涉執行工作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20多件……
最高法向“執行難”發起的攻堅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樣要清醒認識到,當前執行工作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還存在不少問題與困難。執行“難不難”,緊密關系著老百姓的獲得感“足不足”。只有盡快鑄好法律的“鋼牙”跟“老賴”們死磕到底,才能不讓當事人自己赤膊上陣,才能讓人民群眾真正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
相關鏈接:
海南:一紙“限高令” “老賴”忙退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