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種退化 “摻混”現象普遍 收儲“優質難優價”
稻米市場“產業病”叢生
大米是我國最主要的口糧,《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深入江西、黑龍江一南一北兩大水稻主產區調研發現,當前在稻米生產、市場銷售、國儲收購等環節存在一系列“產業病”,一些優質稻品種退化,市場上大米 “摻混”“調和”現象普遍,收儲政策難體現優質優價。
專家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在產、收、銷等多環節拿出有針對性的舉措,實施水稻市場化改革,加快水稻供給側改革,推動大米產業升級,不斷滿足市場消費需求。
“香味不那么濃了”
“前幾年種出來的水稻磨米后,大米有明顯的香味,很多消費者就認這個味。但最近兩年發現,品種還是那個品種,香味卻少了。”東北某水稻大縣一位大米銷售商認為,這就是品種退化現象。
“雜交稻高產,常規稻好吃”,這是農民對雜交稻和常規稻的普遍印象。一些專家介紹,過去我國糧食生產以高產為導向,水稻育種偏向產量稍高的雜交稻,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優質常規稻品種退化,成為制約稻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絆腳石”。
江西省南昌縣順發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國金告訴記者,以前當地有很多不錯的常規稻品種,奠定了南昌大米在沿海市場的地位,可如今這些品種都消失了。“并不是說這些品種不行,而是種的時間長了,沒有種子公司或者科研機構去提純復壯,這些品種就慢慢退化了。”
江西省種子管理局副調研員賀國良說,江西省800多萬畝優質稻中,優質常規稻種植面積占600多萬畝,優質雜交稻種植面積僅占200多萬畝。“常規稻不同于雜交稻種,不需要年年制種,簡單去雜后即可作為來年用種,但這樣種植多年后就會出現品種退化現象。”他說。
東北某水稻大縣大米口感好,一直是高端大米的代表,2016年市場品牌價值達數百億元。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該地區采訪時,聽到一些種植戶反映,最近幾年當地種植的主導品種,“香味不像以前那么濃了”。
黑龍江省東禾農業集團是集水稻種植、加工、貿易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優良水稻品種經過多年種植就會退化,退化的品種不僅抗性、豐產性下降,而且稻米品質變劣。
優化稻米質量要從種子開始。業內人士希望,有關部門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大對常規稻及優質雜交稻的研發、推廣力度,從源頭上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保障。一些專家建議,在確保當地水稻主栽品種的同時,選好備選品種,防止因種質資源退化速度過快影響優質稻米種植。
賀國良建議,堅持雜交稻、常規稻優質品種協調發展的思路,一要以市場導向,加大對優質雜交稻品種的審定和推廣,引導雜交稻育種優質化、綠色化;二要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強對優質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加強優質常規稻品種選育;三要引導種子企業強化常規稻提純復壯,確保為市場提供優質種源。
“好米摻得越多,價格越高”
記者在哈爾濱市一些市場走訪發現,農貿市場中“摻混”大米銷售現象很普遍。一家米店老板直言,摻混比例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口感也不一樣,總之摻混真正的優質米越多,價格越高。
近日一個清晨,記者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一個市場看到,同樣是稻花香品種,標注來自同一個地區,大米銷售價格卻千差萬別。在一個米攤上,標注某地“稻花香”的大米每斤3.5元,標注該市“有機大米”的每斤4元,還有一款該市“稻花香”大米則標注5元一斤。
都是來自一個地方,都是標注“稻花香”,這些大米到底有何區別?賣米老板告訴記者:“其實也沒什么太大區別,就是摻混比例不一樣,這個地區真正的稻花香米一般要七八元一斤。這些四五元一斤的大米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摻混,所以價格也不一樣。”
這種“摻混”現象南方市場也很普遍。楊盛米業有限公司是江西一家從事優質米加工和銷售的企業,公司總經理楊秋生告訴記者,當前優質米市場監督管理體系不完善,很多加工企業都采取“物理調和”的方式,將一些粒型相似但價格相對偏低的大米摻雜進優質米,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優勢,這不僅擾亂優質米市場,而且對真正做優質米的企業造成沖擊。
黑龍江省一些糧食加工企業負責人介紹,由于東北粳稻口感相對較好,南方一些大米企業就把東北粳米和南方秈米摻混到一起銷售,銷售價格依據摻混比例來定。“廈門一個糧食企業說,當地很多市場的東北大米都是摻混米。”這位負責人說。
黑龍江省虎林市、江西省新干縣等地干部說,當前很多地區的水稻加工能力過剩,水稻品牌雜而亂,叫得響的品牌少。一方面應加強大米品牌整合及建設,在優勢品牌鍛造上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響優質品牌,提高大米辨識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市場監管,加大對摻混米、調和米現象的打擊力度,維護地標大米的純正度,凈化大米市場環境。
收儲難以“優質優價”
“根據我們對上海、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稻米市場的調查分析,優質稻稻米市場需求年增長率達5%至6%,但優質稻米經常‘優質難優價’。”賀國良說。
江西田環糧食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熊細件說,國家連續多年啟動稻谷托市收購。但是托市收購沒有最大化體現“優質優價”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種植優質稻的積極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產業”。《經濟參考報》記者查詢近年東北一些地區的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發現,水稻最低收購價的質價政策主要取決于水分含量和雜質含量等指標,對稻米本身口感、品質等缺乏系統性要求。
據黑龍江省虎林市、江西省南昌縣一些地方干部介紹,由于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的質量標準并不完善,大量低質高產,不受市場歡迎的水稻進入國儲庫。加上當前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仍在引領市場價,農民種什么稻賣價都一樣,所以更愿意種高產的低質水稻,不利于調動農民調結構種優質稻的積極性。
“應該給予優質稻特殊扶持,完善稻谷價格形成機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建議,推進稻米種植供給側改革,必須解決“優質不優價”的問題。“可以考慮在最低收購價政策未取消之前,在收購中加入質量指標,促進優質優價,引導農戶種植品質更優的水稻品種。”他說。
同時,加快推進水稻市場化改革步伐。有關專家認為,水稻市場化改革要明確一個原則,即不要因水稻市場改革過多地影響農民種稻收入,可通過合理補貼的方式調節農民種稻收入。
“發展優質稻米,給優質大米定標準也是當務之急。”國糧武漢科學研究設計院總工程師、中糧協大米分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謝健認為,我國目前庫存稻谷數量巨大,存期較長,大米的進出口貿易將更趨活躍。通過收儲環節規范大米生產,需要未雨綢繆,不僅需適應國內市場變化,還需適應國際市場要求,提高國內大米國際競爭力。(記者管建濤 郭強)
?
?
相關鏈接:
江蘇泗洪稻田“半馬”開跑 “營銷秀”展示稻米文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