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首個社區文史館開門迎客
留住濃縮800余年的海甸鄉愁記憶
“在這里住了30多年,今天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口最早的港口就在海甸島。”12月12日上午,正在新安社區文史館參觀的居民張建榮說,沒想到社區的歷史這么悠久,以后還要帶孩子多來看看。
11月20日,新安社區文史館投入使用,標志著海口首個社區文史館正式運行,如今,社區居民可以通過這座家門口的“歷史館”中的資料與實物,縱觀海甸的歷史變遷,追溯聞所未聞的海甸歷史脈絡故事,重溫濃郁的鄉愁記憶。
建社區“歷史館” 記載海甸故事
“現在,這座社區文史館成為海口市民快速了解海甸島歷史的重要‘窗口’。”海甸街道辦事處主任林赟說,美蘭區和海甸街道加大挖掘本土獨特文化資源力度,通過建立實體展館平臺,更好地傳承海甸島牧漁耕海文化,集中展示濃縮800余年的海甸歷史記憶。
記者走訪發現,社區文史館約40平方米,坐落在新安社區居委會二樓。這位微型歷史館通過實物、浮雕、彩繪、圖文等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載和展示了海甸島濃縮的歷史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猶如一部時光穿梭機,可以帶領人們回顧800余年來海甸島發展的重要瞬間。”新安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生旗說。
社區文史館所在地,原來是城管部門的辦公場所,為了支持完善社區功能,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美蘭區將騰出的場地精心設計裝修,建成海口首個社區文史館。如今,在城市里生活的海甸“村民”,時常通過這座文史館,聆聽海甸故事,觸摸曾經的歷史脈絡。
留住濃濃鄉愁 薪火代代相傳
談起建館初衷,陳生旗介紹,這和社區舊城改造密切相關。2008年,海甸溪北岸舊城改造后,海甸一至六廟的村民整體搬遷進了高樓。鄉村變社區,村民變市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后輩逐漸淡忘了曾經的鄉土和歷史。“建設文史館,是為了在快速城市化中,留住濃濃的鄉愁記憶,讓歷史記憶流淌在居民血脈中,一代代薪火相傳。”
“一個社區,因為有了記憶,才有了完整的生命歷史。留住它的歷史人文特征,才能使地域氣質與人文情感可觸與可感。”居民張建榮通過文史館了解到海甸的悠久歷史。宋末元初海口最早的港口——白沙津、海上“絲綢之路”、后起之秀的白沙津、(白沙)津設(海口)浦;元末明初實施海禁——軍事重鎮、明朝筑所城;清朝的海禁取消、貿易中心、白沙津——繁榮再現、民國近代最后的渡口、海甸島的轉型;現代海甸風光、獨特資源,以及白沙門海灘渡海英雄作戰歷史……
陳生旗介紹,接下來,將加大傳統文化民俗保護力度,健全社區功能,為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目前,位于新安社區的一廟文化苑升級改造也投入使用,不僅原先破損的小街巷煥然一新,精心布置的瓷雕畫和雕塑也在默默講述著臨海島嶼“牧漁耕海”的悠久歷程。
記者 曹馬志 劉平
(海口網12月14日訊)
相關鏈接:
住在海甸島,實在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幸福了!
海口美蘭區海甸島福甸路道路狹窄 車停在路邊導致擁堵
品海岸風情 2017“綠騎海口”第二站在海口海甸島開騎
燈火輝煌!海口海甸溪兩岸夜景迷人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