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市民在超市購物。中新網記者 李金磊 攝
“進”是關鍵詞,經濟發展轉變方式“氣質好”
12月12日凌晨,“口碑”APP里的5萬份海底撈滑牛、6萬個漢堡王漢堡、10萬份樂購超市洗衣凝珠等單品,在1小時內均告售罄。回溯一個月前的“雙11”,中國人當日消費超2900億元,平均每秒生成9800多個快遞訂單,再次刷新單日購物成交額的世界紀錄。
從“雙11”到“雙12”,從網店到實體店,火熱的消費巨浪正是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經濟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2017年,中國經濟更是大力瞄準“進”這個關鍵詞,在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里彰顯絕佳“氣質”。
——這是供給質量持續改善的一年,中國經濟“體格”越來越壯。
在廣東東莞,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工廠”的“貨架”發生了重大改變:只有微薄利潤的運動鞋,產量占全球份額已不足1/10,而高附加值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卻已占全球市場的1/4。
“中國經濟以質取勝,中國制造不再是大路貨的代名詞,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手機、電腦等信息化產品,在全球中高端產業擁有了一席之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說。
放眼全國,先進產能穩步發展,優質供給加快孕育,落后產能陸續退出。今年11月,我國高技術產業與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4%和10.3%,增速分別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8.3和4.2個百分點。同時,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續回落到2%,煤炭和鋼鐵的年度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6月30日成為全國地條鋼“歸零”日。
“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不斷提高,這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成果。”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說。
——這是經濟結構日益優化的一年,中國經濟“體型”越來越優。
從產業結構看。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比第二產業快1.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8%,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從需求結構看。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的貢獻率高出31.7個百分點。消費保持第一驅動力的地位,中國內需潛力持續釋放。
從區域結構看。年初以來,隨著三大戰略深入實施,四大板塊良性互動,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高于全國,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也在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由負轉正,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這也是企業效益穩步提升的一年,中國經濟“體能”越來越充沛。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家是對市場冷暖最敏感、對中國經濟最有發言權的群體之一。
翻開企業賬本:今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3.3%,比1—9月加快0.5個百分點。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企業杠桿率持續降低,提質增效邁大步。
傾聽企業信心:年末公布的第二十五次全國性企業家年度跟蹤調查顯示,認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業家占53.4%,為近5年來最高值;停產、半停產企業比重為17.8%,為近5年來最低;認為2017年宏觀經濟“正常”的企業家首次超過一半,為200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
“新”是主旋律,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活力足”
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新動能在白山黑水——大連光洋的五軸高檔數控機床,打破外國技術封鎖,實現了出口日本,從“班門弄斧”躍升為“班門賣斧”;黑龍江農墾通過精細種植實現糧食“十四連豐”,鴨稻、蟹稻的每畝收益也比常規水稻增加550元。
新動能在黃海之濱——海爾智能工廠生產線上,每15秒就會誕生一臺洗衣機,耗時僅為過去的一半,產品價值卻比以前翻了2倍;青島紅領的柔性生產線上,依靠數據驅動與智能制造,效率提升30%。
新動能在改革前沿——深圳柔宇的柔性超薄顯示屏,厚度僅0.01毫米;自主創新的大疆無人機,穩居全球民用無人機領域第一把交椅;華為的歐洲專利申請量躍升至第二位,已向蘋果手機征收專利費……
“今年中國經濟沒有出現較大波動,與宏觀調控針對性和精準度提高、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密不可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穩’和‘進’的關系,宏觀政策保持了基本取向的穩定性連續性,市場預期進一步穩定;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新動能的持續釋放提供了良好環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發展迸發強勁動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今天,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源源釋放的巨大紅利,為新時代輸送不竭動力,讓中國經濟活力足、潛力大、后勁強。
新技術層出不窮。首架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發現兩顆新脈沖星,5G技術催生萬物互聯時代……“中國智造”正在為世界科技版圖增色。
新業態蓬勃發展。今年前11月,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2.4%,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廣泛滲透,共享單車等被外媒點贊的中國“新四大發明”正在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
新產業快速成長。開新能源汽車,看智能電視,學遠程英語,住特色民宿,游主題公園……過去老百姓想不到、不敢想的“綠色經濟”“幸福產業”正風生水起,點燃中國經濟的新引擎。
新企業加速孕育。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451萬戶,同比增長12.5%,平均每天新設1.65萬戶,這些創業新兵擼起袖子加油干,正努力成為創新主力,譜寫中國經濟的新華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當前,我國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新興產業勢頭強勁,轉型升級正逐漸走出陣痛期、步入收獲季。”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說。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新時代的中國經濟巨輪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下,搶抓新機遇,開拓新天地,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航道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本報記者 陸婭楠 趙展慧
?
?
相關鏈接:
三亞思客年會聚焦中國經濟新趨勢:深變革 新突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