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鄰里互相幫助其樂融融
他們沒有血緣關系卻像親人一樣親近
“五家為鄰,四鄰為里。”鄰里關系作為中國鄉土社會的地緣關系,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遠親不如近鄰,是中華民族鄰里關系的真實寫照。城市文明的進步,乃至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精神風貌健康和綜合素質良好的市民,更離不開和睦的鄰里關系。近日,記者走訪海口、文昌、三亞等多個社區,53歲老黨員吳清余照顧62歲患病鄰居30年, 49歲的施大建10年來幫鄰居老人扛米送油等,這些默默無聞為鄰里奉獻的熱心腸,無不讓人感動與稱贊。
文昌市東路居
53歲黨員吳清余照顧患病鄰居30年
他說:“相處了30年,我和他就像親人一樣,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昌市東路居老黨員吳清余今年53歲,臉上時常掛著笑容。精神病患者鄭錦雄是他一生的牽掛。30年來,他無微不至地照顧鄰居鄭錦雄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我和他沒有血緣關系,但相處了這么多年,我和他就像親人一樣,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12月16日,說起他照顧鄭錦雄的事,吳清余這樣說。
30多年前,吳清余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文昌市東路居。吳清余很熱心,不管是誰找他幫忙,他從不拒絕。多年來,他一直悉心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孤寡老人鄭錦雄,在當地傳為佳話。
鄭錦雄今年62歲,外表看起來與常人一樣,但他卻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發病時會攻擊人。吳清余總是幫他安排好日常生活,每天給鄭錦雄買菜等生活必需品,還捎帶一些零食,給鄭錦雄解悶。每當鄭錦雄生病,吳清余就送他到醫院就診。
30年來,即使是自己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吳清余仍想方設法幫助鄭錦雄,給他送吃的送穿的。吳清余的妻子說:“能遇上這么有責任心的男人,我感到很幸福。”
患有精神病的鄭錦雄隔三岔五就會走失,吳清余就去尋找他,帶他回家。
這些年來,每當春節臨近,吳清余總是自掏腰包,給鄭錦雄添置年貨。吳清余還請求當地政府幫忙,為鄭錦雄建了30平方米的住房,供其安度晚年。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吳清余是一位大好人。”東路居居民邢燕說。
海口市濱濂南社區
49歲居民施大建幫獨居老人扛米送油
施大建和王阿婆(資料圖片)。記者孫春麗攝
施大建說,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老人是應該的。
家住在海口市濱濂南社區的施大建今年49歲,每天要忙著掙錢養家,但他非常樂于助人,鄰里之間誰有困難,他都愿意幫忙。十年來,他堅持幫助鄰居王阿婆扛大米,給她送油和新鮮蔬菜。
“王阿婆的年紀大了,手腳不靈活,我干完活回家,路過她家門口時就陪她聊聊天,順便記下王阿婆生活需要的物品,第二天抽空幫她買回來。”施大建說,大家都是鄰居,自己年輕力壯,力所能及地幫助老人是應該的。
八旬老人王阿婆有4個兒女,但她不愿意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屋,兒女忙于生計,又不住在一起,難免疏于照顧。從2006年起,施大建就幫王阿婆做一些家務事。有一次,村里停水三天,施大建提水到王阿婆家里,給她煮飯燒菜。
海口市云露社區
75歲退休教師6年傳講國學孝道
她說,堅守在社區的三尺講臺,給這些學生上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海口市云露社區,75歲的退休老校長杜貴芳借用居委會的會議室,免費為社區的孩子們及其家長講解中國傳統文化,今年已是第6個年頭。
從2012年10月開始,杜貴芳堅持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給社區里的孩子們上課,講授國學知識。慢慢地,帶孩子來聽課的家長也喜歡聽杜貴芳的講課,就跟著孩子們坐下來一起聽課。“一開始,很多孩子不愛讀書,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以及家長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點點在進步。”杜老師說到。
杜貴芳是一名退休教師,她曾經是一所學校的校長,慈祥和藹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杜奶奶”。一塊小黑板、簡潔的會議室,就是她的課堂,杜老師讓學生們試著理解課上的每個句子的含義,并引導大家應該如何去實踐。“跟他們在一起,給他們上課,這就是我的責任。”杜老師說,堅守在社區的三尺講臺,給這些學生上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杜老師一直堅持給孩子們教書,記得有一次,她腰椎疼痛,仍堅持拄著拐杖來上課,讓學生們及其父母都非常感動。最近,杜老師每周會下鄉教村里的孩子學國學,所以,我們社區孩子的課就改到寒假再上了。”云露社區居委會主任陳彬說,杜老師每年都會組織社區的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到敬老院慰問老人、慰問轄區的孤寡老人,教育孩子們如何在生活中履行孝道。
三亞市港門村社區
66歲黨員謝進美出錢出力幫助鄰里
他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互相幫助,收獲的是溫暖的鄰里情。”
在三亞市港門村社區,有這樣一位老黨員,他叫謝進美,今年66歲,為人和善,樂于助人,在眾多街坊鄰里的眼中,他是出了名的熱心腸。社區居民誰家有困難,只要謝進美知道了,他都很樂意伸出援手,捐款捐物,竭盡所能地提供幫助。多年來,他為社區居民做了不少貼心事。
今年11月,鄰居周先生的家人病倒了,謝進美得知后,第一時間登門看望,并將500元現金塞到病人的手中。上了年紀的社區困難居民老蔡,長時間一人生活,謝進美經常登門拜訪,與他拉家常,送去一些小禮品。
“一直以來,老謝都想著我們這些困難群眾,堅持慰問社區低保戶、困難群眾,逢年過節還給我們送魚等禮物。有這樣一位好鄰居,是我們整個社區居民的福氣。”每當談起謝進美,社區居民老蔡都會伸出大拇指稱贊。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的困難群眾需要幫助,我就想盡力幫他們一把。作為社區居民,如果大家都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收獲的是溫暖的鄰里情。”謝進美的一番話,讓人感覺樸實而又溫暖。
如今,在謝進美的帶動下,社區里互幫互助的好事越來越多,在化解鄰里矛盾、增進鄰里團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鄰里之間增進了了解,相互幫助,讓生疏的鄰居變得親近起來,冷清的巷道熱鬧起來,困難的鄰居快樂起來,鄰里互幫互助,以德為鄰,達到共創文明社區的目的。
?
?
相關鏈接:
選擇鄰居 與選擇房子一樣重要?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