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神奇”·“神器”·“神匠”――揭秘中國對大洋深處的探尋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12-19 12:40

      新華社濟南12月19日電 題:“神奇”·“神器”·“神匠”――揭秘中國對大洋深處的探尋

      新華社記者 余孝忠、徐冰、鄧衛華、張旭東

      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號科考船投入應用為代表,我國快速挺入“國際深海俱樂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繼、齊心勠力,駕馭著各式國產“神器”,將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現在世人面前……

      “神奇”:高溫、高壓、劇毒,竟是蟹蝦“天堂”

      “神奇”一:熱液。

      是不是像極了陸地上的大煙囪?

      其實,那股“濃煙”根本不能觸碰。我國科研人員測得的“大煙囪”噴口最高溫度,竟然高達370多攝氏度。

      雖然科研人員根據液體顏色不同,將之形象地稱作“黑煙囪”“黃煙囪”“白煙囪”,但它的真實學名叫“熱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說,海底熱液區的成因在于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周圍巖層中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就像“煙囪”的形狀一樣堆積起來。

      “神奇”二:冷泉。

      深海里的神奇,不僅有熱液,同時也有冷泉。

      遠觀深海冷泉,晶瑩的氣泡從海底不斷冒出,像是小孩在玩吹泡泡游戲。

      冷泉也是一種神奇的海底現象,是指來自海底沉積物中含有硫化氫、甲烷及其他富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在海底表面的滲漏活動。相對于熱液噴口,冷泉流體與海底溫度相近,故稱為“冷泉”。

      熱液、冷泉,名字聽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等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沖繩熱液區和南海冷泉區存在多個共有優勢物種,包括潛鎧蝦、阿爾文蝦和貽貝。

      對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今年,“科學”號共在中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分布在冷泉生物群落中,另一個位于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

      “神奇”三:專吃劇毒物的蝦兵蟹將。

      迄今為止,我國海洋科考足跡已遍布五大洋。

      人們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海底“龍宮”,卻看到一群蝦兵蟹將在熱液、冷泉區“膽大妄為”。

      熙熙攘攘的一群毛瓷蟹,揮舞著鉗子,在黑暗、高壓的海底,有時圍繞著“大煙囪”狂歡,有時悠然自得。

      別看它們一個個身軀肥碩,但卻不能放在餐盤里當美味,因為它們是以劇毒物為生。

      沙忠利說:“熱液噴口附近有大量細菌,它們依靠熱液中的硫化氫等生存。這些細菌與貽貝、潛鎧蝦等形成共生關系,大型生物依靠這些共生菌提供能量或者直接吞噬它們獲得能量。”

      目前,科學家在全球已經發現熱液口生物700多種,分布在100多個熱液口。

      自2013年“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熱液區發現了1個新科、2個新屬和12個新種。

      冷泉附近同樣有大量生物,其生存之道與熱液區類似。不過,它們的共生菌依靠的主要是甲烷。

      “神奇”四:古老珊瑚與調皮“小飛象”。

      隨著我國海洋科考的足跡向深海不斷延伸,一個個未曾露面的神奇海底生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高1.6米、寬3米的一株巨大的柳珊瑚,是“科學”號派出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發現的。

      雖然尚未確認這株柳珊瑚的確切年齡,但據科研人員介紹,它的年齡可能已超過1萬年。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長壽命約為4200歲。

      在西太平洋的卡羅琳海山,“發現”號還抓取了一只“萌萌噠”的深海“小飛象”,它的兩個鰭如大象的兩個耳朵,在水中搖曳。其實這只“小飛象”和預測世界杯的“保羅”是一家,都是章魚,只不過“小飛象”是煙灰蛸屬章魚,非常罕見。

      不只是古老珊瑚、調皮“小飛象”,茫茫深海中還有許多神奇生物,它們正逐漸被揭開神秘面紗。

      2014年至2017年,我國科考人員在對西太平洋3座海山的探尋中,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740多個,種類達400多種。

      在深邃的海底,還有更多神奇生物,等待人們去發現。

      “神器”:打造中國“深海系”裝備陣容

      探尋海底神奇,離不開“探海神器”。

      從氣候適宜的陸地進入高壓、黑暗的深海,每一次新發現的背后,都離不開我國自主研發的各式“探海神器”。沒有船舶和裝備,就無法進入深海、探測深海,只能“望洋興嘆”。

      “神器”一:“深海勇士”伴“蛟龍”。

      2012年,我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創造了世界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蛟龍”號先后在南海、東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馬里亞納海溝等七大海區開展了152次下潛,獲得高質量的珍貴地質與生物樣品3800多件。

      今年10月,4500米級“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成為“蛟龍”號的“小兄弟”。“深海勇士”號成功實現潛水器核心關鍵部件全部國產化,為我國萬米級全海深載人作業型潛水器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牽頭研制成功6000米級纜控無人深潛器(ROV)和4500米級無纜自治深潛器(AUV)“探索”號。

      其中,“探索”號今年7月在南海與“發現”號ROV實現了深海交會拍攝,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這兩類潛水器交會拍攝。

      “神器”二:“診脈”有“白龍”。

      明年我國主要受厄爾尼諾還是拉尼娜影響?南澇北旱還是南旱北澇?……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都與海洋密切相關。我國自主研發的“白龍”浮標就是大海的“診脈器”,為全球天氣和氣候預報提供實時數據。

      “白龍”浮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7000米級深海氣候觀測系統,目前已在印度洋成功布放了3套。

      “白龍”浮標可以觀測海表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濕度、雨量、長波和短波輻射等大氣要素,還可實時采集海洋表層至深層海水溫度、鹽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參數。這些數據實時傳輸回陸地岸站,并同全球共享。

      “神器”三:“無舵”科考船能像“螃蟹”橫著走。

      進入深海大洋的必備條件就是船。某種程度上,船堅才能“無往不利”。

      不僅能適應復雜多變的遠洋氣候,還能精準操控,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就是這樣的佼佼者。只要海況在5級風、2節流以下,“科學”號就能在一個精確坐標保持不動,誤差不超過2米。

      船艏和船艉還裝了側推裝置,船能原地360度轉圈,駛離碼頭時還能像“螃蟹”一樣橫著走。

      “科學”號實現了自動化駕駛和無人值守機艙,駕駛室已經沒有了舵,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電子按鍵。

      在“科學”號之后,我國又建造了“向陽紅01”和“向陽紅03”船,它們在“科學”號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被稱為“科學”號的“姊妹船”。明年1月,“向陽紅01”將與“雪龍”號在南極開展協同科考作業。

      “神匠”:“深海夢想”驅動的科技創新

      探尋深海“神奇”,操作下海“神器”,離不開過硬的技藝。

      一群心懷深海科研夢的人,穿梭在各個大洋之間,苦練獨家“神技”。他們中,有精益求精的耄耋老人,有青春陽光、逐夢追風的“80后”“90后”。

      八旬院士堅守一線掌舵:

      今年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是“蛟龍”號的總設計師。退休6年后,他毅然放棄頤養天年的悠閑生活,帶領團隊完成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研制工作,使我國步入世界深潛先進國家行列。如今,耄耋老人徐芑南,依然活躍在世界深潛事業的前沿,向著萬米深潛的新目標繼續進發……

      海歸英才擔綱裝備研發:

      36歲的張鑫,2009年從美國博士畢業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工作。8年間,他帶領科研團隊研發了包括拉曼光譜儀、深海著陸器、熱液/冷泉流體保真取樣器等十幾件海洋科研裝備,不少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85后”勇擔首席科學家:

      汪嘉寧是一名“85后”,但卻是我國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的“現場總指揮”。由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2016年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解決了潛標數據實時化傳輸的世界難題。他還和科考隊員一起,刷新了單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潛標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世界紀錄。

      “載人深潛英雄”傅文韜:

      3000米、5000米、7000米……駕控著“蛟龍”號,我國首批兩名潛航員之一的傅文韜完成了一次次大洋深潛,創造了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深海下潛的新紀錄,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授予的“載人深潛英雄”稱號。

      創造紀錄只是起點。在創造了一項項新紀錄后,傅文韜作為主駕駛又多次與科學家們一起潛入大洋深處,精細熟稔地操作著“蛟龍”號機械手,為我國深海科考帶回珍貴的視頻資料、生物及礦石樣品。

    ?

    ?

    相關鏈接: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出臺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海南重點開發“海洋旅游”產品
    中國海博會通過湛江走上海洋經濟世界級“T臺”
    湛江南鯨海洋大數據孵化器投入運營

    ?

    相關鏈接:
    湛江南鯨海洋大數據孵化器投入運營
    中國海博會通過湛江走上海洋經濟世界級“T臺”
    出臺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海南重點開發“海洋旅游”產品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來源:新華網] [作者:張樵蘇] [編輯:吳金程]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