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雙創”提升市民游客“獲得感”
凡人善舉匯聚城市精氣神
夜幕降臨,三月三廣場歌舞如潮。
“城者,以承民也。”事實上,在這場力度空前、投入巨大的全民大行動中,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市民、到訪這座城市的游人們收獲的并非是兩塊牌子,而是隨之而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反對遲疑到主動參與“雙創” 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當夕陽收起最后一道霞光,一盞盞街燈與霓虹燈在瓊中縣城的夜空漸次亮起。從三月三廣場沿著海榆中線一路向南,29歲的瓊中市民王青習慣每天踏著平坦開闊的彩磚人行道一路飛奔。“自從瓊中完成立面改造后,整個縣城的夜景實在是太美了。”作為一名夜跑愛好者,王青以往幾乎都是在三月三廣場上轉圈,可如今他卻總忍不住趁著晚上跑步時多看兩眼沿途的璀璨夜景。
途經祥云賓館時,王青會看見黎苗圖騰躍然墻上,也會偶遇一棵高聳入云的大樹涂鴉——這里曾是瓊中率先完成街景外立面改造的地方,在此之前改造工程幾乎寸步難行。“施工隊要拆掉我搭在屋頂的雨棚,我可不同意!而且店門口搭了腳手架,多影響做生意啊!”在瓊中汽車站附近經營一家飯店的莫先生坦言,2014年剛接到立面改造的通知后,他和周邊鄰里幾乎個個都反對。可自從參觀了改造后煥然一新的祥云賓館外立面后,他竟有些坐不住了,甚至希望讓自己的鋪面“插隊”早些改造。
從反對、遲疑到放下成見,當旅游化改造讓市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空間煥然一新時,也正扎扎實實地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前些年去市場買趟菜,保證你白鞋子進去黑鞋子出來。”在營根集貿市場附近居住了30多年的楊先勝忍不住抱怨,除了污水橫流、馬路擺攤等頑疾,附近堆成山的垃圾更是讓他常年不敢開窗。隨著瓊中連續兩年投入5000多萬元的創衛經費對老舊城區、小街小巷、農貿市場等各個角落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以往“藏污納垢”背街小巷如今正變得越來越清爽。
街景外立面改造、環境衛生整治、交通秩序整治……一樁樁得民心、順民意的工作鋪展開來,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心。“現在不僅去市場買菜不用踮腳走,過馬路時不用擔心有電動車橫沖直撞,就連去外面吃飯都對餐館的衛生放心了不少。”楊先勝笑言,如今當他每天主動拿起掃帚積極參與到“雙創”中時,也正重新找到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瓊中“雙創”成果豐碩。
文明瓊中如“家”一般溫情 游客體驗越來越舒心
時隔三年,當來自海口的游客瞿珊再次踏進瓊中縣城時,不禁驚嘆于眼前的變化:“如今的瓊中太美了!”讓她驚嘆的,不僅是黎苗風情濃郁的臨街外立面、干凈整潔的環境面貌,更是滲透到這座城市各個角落的文明素養。近日中午,瞿珊走到瓊中工業品市場門口的一處斑馬線旁時,過往的司機主動放慢了車速,還有司機干脆停下車從車窗探出頭微笑示意她先過,這樣的“禮遇”讓她內心觸動不已,“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舉動,卻讓我觸摸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情。”
當文明瓊中讓游客有了“家”一般的溫情,隨之而來的還有越來越舒適的旅游體驗。“想不到這里除了能吃農家樂,還有民宿、露營地和茶吧,村里Wi-Fi的信號也不錯。”不久前,來自河南的游客王君潔在朋友的介紹下自駕來到什寒村,村里極具風情而又不失現代化的基礎設施讓她頗感意外。
近年來,瓊中全面推進“奔格內”瓊中鄉村旅游品牌創建和升級,通過完善“奔格內”導視標識系統、步道、露營地、船型帳篷屋、民俗、鄉村巴士等鄉村旅游六大核心工程建設,并不斷完善住宿、道路、停車場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了大批省內外自駕游客和背包客享受奔格內鄉村的獨特魅力。2017年1至9月,瓊中共接待旅游人數超過110萬人次,過夜人數47.91萬人次,同比增長19%,實現旅游收入43154萬元,同比增長11%。
值得一提的是,旅途中最讓王君潔感到“驚艷”的一個細節,卻是村里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一座旅游廁所。“在景區上廁所,最擔心的就是臟亂差,可這里的廁所卻完全沒有‘廁所味’。”一座小小的廁所,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事實上,不少地方旅游發展迅猛,偏偏“管不好一個廁所”,可往往被忽視的這一狹小空間,反映的恰恰是最能體現個體尊嚴的大文明。以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如今瓊中沿著標準化的方向大力解決旅游廁所配套不完善的問題,讓文明旅游成為瓊中“奔格內”鄉村旅游中的“最美風景”。
志愿者隊伍日益龐大 凡人善舉鑄就城市氣質
“師傅您逆行了,這樣過馬路既影響交通秩序又有安全隱患。”近日上午,在瓊中縣城營紅路的十字路口,瓊中志愿者薛恒山將一名逆行的摩托車車主攔下,經過一番耐心的勸導與糾正,這名自知理虧的車主趕緊停車掉了個頭。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經濟實力、城市建設等數字指標,更在于其市民內心溫暖樂于奉獻的文明指數。自“雙創”啟動以來,人們發現在瓊中的街頭巷尾,一群群“藍馬甲”志愿者的身影無處不在:在繁忙的交通路口,總會聽到一句“您好,請不要闖紅燈”;在街心公園的志愿服務站,會看到志愿者理發師給街坊鄰里免費理發;在周末的敬老院,一群群志愿者們緊緊地攥著孤寡老人們的手……他們走進街道、社區、背街小巷中,將文明具化成點滴細節,溫暖著城市的各個角落。
69歲的蔡仙松是瓊中樂善義工社的一名志愿者,兩年來參加過百余次志愿活動。“幾乎每個周末都是和孤寡老人、失依孤兒一起過的。”蔡仙松坦言,雖然已年近古稀,可她仍希望能為這座城市添一份溫暖。退休工人劉玉霞自從掛上了“雙創監督員”的袖章,無論是烈日還是雨天,她都會準時出現在縣城的各條街巷,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監督、勸導,“現在很多商家都會主動清掃自家店鋪門口,根本不需要我們去督促啦!”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氣質,而城市的氣質正是由生活在這里每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匯聚而成。不僅僅是日益龐大的志愿者隊伍,越來越多的市民也正當起身邊好人。退休護士劉愛蘭將智力障礙的侄兒撫養成特奧冠軍,18歲高三男孩羅營希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患有老年癡呆且癱瘓在床的父親,朱敏等六人冒險將落入急流山洪中的母子倆合力救起……當一幕幕凡人善舉匯集成束,小城瓊中由此變得熠熠生輝。
(李夢瑤/文 瓊中宣傳部/圖)
?
?
相關鏈接:
瓊中獲評“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