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一糧食深加工企業的卸糧現場 李彥國 攝
中新網長春12月21日電 (記者李彥國)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中國在施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迎來市場的積極反饋。記者21日從地處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糧食部門獲悉,市場化后,社會多元主體入市信心明顯增強,中國玉米行情呈現量價齊升的局面。
2016年,中國啟用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玉米流通新機制,此前已實行9年之久的國家定價臨時收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
在經歷了收儲制度改革第一年短暫的價格下滑陣痛后,今年的玉米市場表現讓農民感到驚喜。“去年毛糧(未扣水、未扣雜)每斤賣4毛多錢,今年的價格高出近一倍。”吉林舒蘭農民王立君告訴記者,他種植30畝玉米,今年凈收入能達到3萬元人民幣,對這個收入很滿意。
吉林市一糧食深加工企業收購的玉米 李彥國 攝
按照吉林省糧食局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本月10日,該省入統企業累計收購新糧224.1億斤,同比增加79.6億斤。這其中,玉米達177.8億斤。“另據調查,我省還有玉米外流80余億斤,今年收購進度比上年快近一倍。”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向記者介紹。
王濤表示,今年玉米收購呈現出深加工企業入市積極,社會多元主體收購踴躍,農民收益顯著提高等特點。
在看到玉米收購價格持續走高之后,農民對未來價格走勢有了更高的期待。記者在吉林市一家大型玉米收購企業的卸車現場看到,排隊等候卸糧的車輛并不多。“現在的日收購量并不是很多,市場價格高起來以后,農民有了惜售心理。”該企業副總經理何景剛說。
吉林市張相村農民黎克學將幾十畝地的玉米儲存了起來,他對未來的糧價很有信心。 李彥國 攝吉林市張相村農民黎克學就將幾十畝地的玉米儲存了起來。“今年玉米的市場行情確實好,按照這個走勢一定還會升。”他笑著說。
對于這樣的市場表現,吉林省糧食局總經濟師鞠永平分析稱,這主要源于玉米供需關系偏緊的影響,多元主體普遍看好市場,加之東北地區玉米品質優勢突出,中國南方及中原飼料企業提前到此采購,使得貿易需求大幅增加。
中國國家糧食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秋糧收購量已經過半,11月下旬以來,東北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強勢上漲,黑龍江肇東,吉林松原、公主嶺和遼寧鐵嶺等玉米主產區的玉米收購價均較上年同期提高80-150元/噸左右。
國家糧食局表示,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的信息,顯示了中國收儲機制改革已經有了成效。(完)
?
相關鏈接:
吉林:籽粒玉米面積調減 糧食總產增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