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謝盼盼 童笑雨) 幾十載春風化雨,當今的中國已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建設者和促進世界繁榮的巨大正能量。與社會發展并駕齊驅的,是人們對于自我發展的需求。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養的重要途徑,卻仍面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溫州一所山區小學一年級的6名學生正在上課(受訪者提供)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一語中的。“公平”、“質量”二詞,也彰顯了黨和政府縮小教育差距的決心。
作為全國基礎教育建設的排頭兵,浙江每個縣(市、區)于2015年在全國率先達到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標準,跑出了均衡發展的加速度。展望未來,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郭華巍直言,浙江教育要朝優質均衡邁進,于2035年達到發達國家前列水平。
浙江省盲校的學生畫出的雨中的世界。童笑雨攝
信息搭臺“鋪”一體發展路 “內外兼修”縮教育差距
“教育均衡化進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城鄉教育質量差距,而這也是造成城鎮學校人滿為患,鄉村學校走向‘小班化’的原因之一。”郭華巍說,要想破解城市堵、鄉村弱的困境,就必須抬高“底部”,推動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處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信息技術的搭臺鋪路尤為關鍵。為此,該省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兩輪“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
學生們正在上課。王題題攝這當中,寧波市江北區打造的“互聯網+”空中大課堂、臺州市建成的云圖書館和高清互動研學平臺、舟山市普陀區“微格教室”的創建及麗水市松陽縣“教育云端”的構建,都是該省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點,讓農村學生享受優質資源、做大教育均衡化“蛋糕”的縮影。接下來,省教育廳將大力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更好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的作用。
“我們計劃于2020年實現全省100%的農村中小學寬帶到校到教室,在80%的義務教育段學校建成智慧校園的目標。”郭華巍說。
如果說,硬件設施的建設是提升學校品質的外在助力,那么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則是其內在實力的提升,做到“內外兼修”才能助力縮小教育差距。
“辦好每一所學校,提升辦學質量,不能走單打獨斗的‘爬坡式’道路,而要讓弱校、新校、民校搭乘上名校這部‘電梯’,走出一條風險最小、成效最大的名校集團化發展道路。”12年前,杭州啟動開展的名校集團化探索,也推動該省走向建設名校集團化、學校聯盟和城鄉教育共同體的道路,為教育均衡化發展引來了一池活水。
“這是辦學模式的創新,也是帶動資源薄弱學校同步發展、縮小校際差距的必經之路。”郭華巍說。
“剛柔并濟”引人才活水 城鄉交流筑教師成長平臺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接見2017年浙江“最美教師”事跡報告會代表時指出,建設創新強省、人才強省,根基在教育,關鍵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從2016年紹興嵊州市和金華浦江縣兩個試點到如今涵蓋33個縣市、583所學校和68517名中小學教師范圍的演變,翻看近年來浙江在推動師資隊伍建設上的成績單,該省在“縣管校聘”制度的探索上成績顯著,堪稱是推動教育均衡化的一大亮點。
“‘縣管校聘’即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都實行縣級層面統一管理。”郭華巍認為,教師“縣管校聘”與校長教師交流制度的結合,這是將“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的“剛性”舉措,不僅推動了優秀教師向農村、薄弱學校的流動,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優質師資,還緩解了骨干教師集中在少數學校的問題,激活了教師進出不暢、校內固化這潭“死水”。
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華眼中,解決師資不均的問題,不能全憑外力,還需要從教師的培養與成長著手。此中,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與校長交流無疑是一針催化劑,體現了對教師提升的“柔性”關懷。
嘉興市嘉善縣是浙江教師與校長交流試點之一,自2011年啟動試點以來,促進了城鄉教師的交流。
嘉善五中是一所農村學校,多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名師。但自從嘉興市數學學科帶頭人楊曉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該校后,“鲇魚效應”迅速激發了該校教師對教學的思考與研究,有3人被評為縣學科帶頭人。
自該項目2010年啟動至今,浙江累計已有48764名城鎮學校的骨干教師和校長到農村學校任教任職。
剛性的“縣管校聘”和柔性的城鄉教師交流,重新調整了教師的配置,也推動了他們的自我成長,讓不同的學校、家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教育均衡化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師資的培育亦然,不能操之過急。”吳華說,學校也要積極推進相關政策,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的交流與學習機會。
補齊特殊群體教育短板 打通教育均衡之路“最后一公里”
在浙江,城鄉各校正釋放著各美其美的光芒。而在邁向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過程中,如何保障以隨遷子女、特殊教育人群為代表的特殊群體兒童的權利,堪稱是“圓夢”道路的“最后一公里”。
郭華巍介紹說,早在2009年,浙江就通過了將隨遷子女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條例。“目前省內共接納了147.52萬隨遷子女,交出了寧波市海曙區、紹興市越城區等地100%就讀公辦學校的成績單。”
如果說“起步早”體現了浙江對教育均衡發展的超前認識,那么于2016年開始推進的、將特殊與普通孩子放在一個課堂教學的“衛星班”則展現出浙江教育極具包容的胸懷。
“特殊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特殊教育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教育的現代化。”談及特殊教育,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昝飛感慨良多。
她認為,“衛星班”的建立,響應了融合教育的政策,為特殊孩子提供了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機會,推動了教育均衡化的發展,但對普通學校、特殊學校以及相關行政部門來說,也極具挑戰。“融合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不僅是特殊孩子與普通孩子物理空間上的融合,更是課程、心理的融合。其中最核心的保障是優質的教師資源,因此,大學師范教育要加快培養既懂普教、又懂融合教育的師資力量。”
對于昝飛的擔心,郭華巍表示不無道理。“目前我們在相關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學院和特殊教育工作室,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培育出50名各類特殊教育名師。”
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日前接受采訪時說,特殊教育堪稱是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郭華巍表示,浙江更應該以此為抓手,走好這“一公里”,在層層政策和人才的支持下,抬高“路基”,于2020年實現全省特殊教育基本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目標,借以推動浙江教育水平于2035年步入發達國家前列,走出一條“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均衡之路。(完)
?
相關鏈接:
教育強縣也要發展好小規模學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