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天放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2017年12月18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本次發布的十大網絡用語依次為:“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皮皮蝦,我們走”“扎心了,老鐵”“還有這種操作?”“懟”“你有freestyle嗎?”“油膩”。
從“2017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不難看出,多數看起來好像并不顯得那么“大”。雖然這十大網絡用語是基于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采用“以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為主,以人工后期微調為輔”的方式提取獲得的,但看起來有“弱化”的趨勢。不少網絡用語讀起來并不朗朗上口,所以,就缺乏廣泛傳播的基礎。就拿排名第一的“打call”來說,甚至不少熱衷于網絡用語的年輕人,恐怕也不是很熟悉。
網絡用語剛開始流行的時候,人們對此都抱有很大熱情,都覺得很新鮮,熱度也就能持續。而且,人們也愿意在網絡用語的創新上下功夫,對“創造”網絡用語很有激情。而如今,網絡就像過去人們每天晚上回家后習慣打開電視機一樣,早就不感到新鮮,“線上”生活已成常態,再想讓網絡用語真正“大熱”,甚至像過去一樣產生轟動效應,顯然是一廂情愿。
網絡用語不同于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媒體流行語的語料來源包括國內多家報紙將近一年的全部文本,都是國內政府機關報、地方都市報和發行量較大的晚報,語料規模近數億字次,能夠代表中國主流媒體關注點和語言特點、及其變化指征。
如近日北京語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十九大、新時代、共享、雄安新區、金磚國家、人工智能、人類命運共同體、天舟一號、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上榜。而這些媒體流行語才顯得更具權威性,也是風向標。
而十大網絡用語,雖然也代表了中國互聯網的語言生活方式,但總的來說,其空洞化和空心化的特征基本沒有改變,大都是調侃、詼諧、幽默,或是表達懷疑、無助、空虛、煩惱、焦慮等情緒。
雖然教育部指出,網絡用語是網民智慧的結晶,幽默風趣、特點鮮明,其辨識度和使用度都極高,是當前網絡生活的代表性特征之一,但“草根”特征明顯,更與個人的情緒宣泄有關,甚至不少都缺乏建設性。如排在第十位的“油膩”,而所謂“油膩”也不是中年人的專利。
可見,網絡用語,抑或是年度網絡流行語,不是社會主流,更不會像“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那樣具有導向性。雖然網路用語也與生活、經濟、環境、民生等有關,有一定的“風向標”參考性,卻多充斥著喜怒哀樂中的“嬉笑怒罵”。
有些網絡用語,揶揄了現實,卻又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感到無奈,只好以自嘲或嘲諷他人的方式宣泄。而且,事實也證明,網絡用語缺乏持久性,其階段性特點明顯,生命力不是很強。一旦遇到有更加上口的流行語,原本占據網絡用語舞臺的熱詞,就會很快退出,被逐漸淡忘。
楊凡、趙國徽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